李清晨 伏秀萍 吴春霞
1,河北行政学院 050031;2,沧州师范学院 061000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使用与保护研究
李清晨1伏秀萍2吴春霞2
1,河北行政学院 050031;2,沧州师范学院 061000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土地越来越成为城镇经济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基本要素。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作为与城镇建设紧密相连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基本制度,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新世纪开始的关键时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必须认真对待。
新农村建设; 土地管理;科学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土地的使用是关系到河北省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对土地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省土地使用与保护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省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本世纪开始,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时期,土地的使用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我们拥有的机遇对土地的使用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的认识普遍提高,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而深入人心。其次,从土地利用状况来看,河北地貌类型与土地性质多样化,沿海的滩涂和一些荒山资源丰富,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比较大。同时,耕地后备资源仍有一定潜力,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用地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再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极大促进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面对机遇的同时,河北省土地使用和保护也面临着各种挑战。第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河北省对建设土地需求压力也不断加大。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河北作为环渤海核心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将呈现进一步提高的态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河北省2010年全省GDP将达到1.7万亿元,总人口达到709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到2020年全省GDP将达到 3.7万亿元,总人口达到7480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7%。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第二,确保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河北省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稳定农业生产对于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省耕地的减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耕地的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给河北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内环京津、东临渤海,西北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地带呈一条弧带状贯穿于全省北部和西部,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全省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现象依然存在,林地、牧草地和湿地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高的土地保护受到严重威胁。河北作为京津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构建一个环京津绿色经济圈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第一,人均耕地逐步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加剧。1997~2005年间,河北省耕地减少约48.7万公顷(730.1万亩),年均减少约5.4万公顷(81.2万亩),人均耕地由1996年的1.5亩下降到2005年的1.4亩,低于全国1.44亩的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高质量耕地还将继续减少,人和地的矛盾将会逐渐加剧。第二,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体偏小,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28%,目前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也是造成土地欠规划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偏大,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72%,而且大部分农村存在历史时间长,农村宅基地管理体制欠完善,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住房面积大等问题,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农村未利用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5%,土地利用不够充分。第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弱化,土地退化问题依然存在。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5%,水土流失面积占山区土地面积的55%,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3%,滨海和内陆湿地面积萎缩,城镇周围、工矿企业、河流及周边土地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有效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构筑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在遵循以上土地使用的指导思想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第一,严格保护耕地。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加强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河北省粮食安全。第二,节约集约用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促进城乡用地统筹,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三,统筹各业各类用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加强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第五,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严格的管理机制。土地市场的运行与城乡土地置换的实施都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制度来提供保障,包括土地产权登记制度,规范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基本前提,也是土地交易的法律保障。在多元化的城镇化土地市场中,通过土地产权登记制度,来保障各个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和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河北省是华北地区的农业大省,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农副产品供应、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作用。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实行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力争实现省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孙久文等.走向2020年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M],第一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吴良镛.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M].第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 戚本超,景体华等.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0-2011)[M]. 第一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蔡立雄.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 第一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