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玲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4
科技支撑毕节试验区发展典型案例与经验分析
潘 玲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4
文章就科技支撑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论述,并分析毕节试验区的成功经验,为科技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依据。
科技;毕节试验区;发展;经验
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倡导和推动了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旨在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贫困程度极深、生态环境极差的毕节地区试验,探出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毕节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为喀斯特地区提供借鉴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当时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2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留给我们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毕节试验区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2项,各级科技经费支持8555.7万元,带动社会投入科技研发资金4.78亿元。据不完全统计,项目累计实现新增产值22.3亿元,比“十五”翻了一番。科技合作创新机制取得突破,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了毕节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试验区长期致力于创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促进的模式,不断探索有效修复生态系统、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新途径,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可喜变化。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26%,高出全国17.71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3389吨,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明显增强。依靠科技支撑成功探索出了人与森林、土地、水资源和谐共处的路子。
通过“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实施,累计产值5300万元,培训人员10257人,申请发明专利1项。项目集成的关键技术在毕节、黔西、大方、赫章、威宁等县市的石漠化治理中已得到推广和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种植和养殖效益明显提高,示范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依靠科技进步脱贫致,为实现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科技兴农引领农民脱贫致富
试验区结合科技项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毕单系列、贵毕系列杂交玉米种的选育与推广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有力推动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基层科技能力,有效引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2.2 农村信息化稳步推进
“十一五”以来,在一系列科技项目的推动下,试验区探索总结出多种信息服务模式,初步实现了利用电视网、电话网与互联网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对改变农村传统思维方式,增强农村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信息示范村经济总收入比信息化实施前增长40.7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地区灾后农村信息化技术开发与示范”搭建了毕节地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黔西县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出市场信息服务、多媒体学习培训、农业专家服务等多项服务系统。建立涉农科技信息资源24.2万条,农民多媒体培训课件62种,培训18780人次。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示范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带动了生产发展和产业增效。项目研究人员累计采集发布农村科技动态信息10.2万余条,辐射1274家农户,服务农民129.96万人次,获经济效益10334万元,规避灾害损失266万元,实现了“信息支农、信息助农、信息惠农”目标。
2.3 企业应用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为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国家、省和地区积极支持企业开展科技研发,通过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成果应用,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加快技术改造、新技术开发应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毕节当地企业承担的“XP-210为主的高强度系列瓷绝缘子开发”项目,为生产高等级瓷绝缘子开辟了新的原料基地,实现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节约生产成本873万元。此项目为该公司成功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00kV以上超高压高强度盘形悬式瓷绝缘子产业化关键装备技术研发”打下良好基础,该国家项目获国拨资金1005万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3955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将形成超高压绝缘子批量制造的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与工艺核心技术,使我国超高压绝缘子生产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提升我国电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1 充分依托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集成地区内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期间,毕节试验区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30项,获科技经费资助7344.2万元,带动社会投入科技研发资金2.773亿元。据初步统计,项目累计新增产值5.5113亿元;培训农民32.78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1.55亿元。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拉动毕节地区发展成效显著。
贵州省充分考虑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支持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使地方科技需求上升为国家科技目标,从全局考虑培育省级科技项目,重点支撑对地区社会的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在工作中结合当地需求,充分协调和整合相关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有效集成了地区内外资源,推动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2 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
3.2.1 强化科技合作创新。毕节试验区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为目标,发起设立多种形式联合科技基金(计划),加强与部门、地区及企业合作,有效整合了省内外科技资源,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投入,使技术优势与地方资源相配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大提高了毕节地区的科技支撑力,加快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3.2.2 做好科技奖励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毕节试验区重视科技奖励工作,颁布实施了新的《毕节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从2006年至2010年6月,试验区共有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41项科技成果获地区科技进步奖。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成果累计新增产值29.32亿元,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做好科技奖励工作,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3.2.3 依托重大科技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建设人才团队。通过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技术与成果,又帮助毕节培养锻炼了一批急需的科技研发人才,提高了科研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探索了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团队组建模式。毕节地区的科研能力随着科研队伍的壮大不断增强,在项目执行中加强人才培养进程,在人才培养中提升项目执行质量,实现了双赢。
3.2.4 加大科技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科技普及率。科技宣传和普及,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宣传普及力度,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举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列车贵州行”和“科技活动周”等活动,通过专题科普讲座、医疗义诊、实用技术现场培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大力宣传和普及科技实用技术,增强了社会大众的科技意识,提高了依靠科技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3.3 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参与式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是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之一。近年来,按照“创新工作机制,突出科技创业,激活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在试验区建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行动。至“十一五”末,全区共有145多名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业服务工作,共创办公司11个,创办协会或合作社27个,推广新技术46项,引进新品种73个,培训农民23868人次,带动农民增收幅度12.84%,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科技特派员在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建设示范基地,为促进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即使在基础薄弱的疲困地区,只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成功经验创新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对人口、资源、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也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