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李莉,秦志英,李鹏军
(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400065)
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和高等院校的日益扩招,大大增加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订了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等七个方面的重要措施。随后,重庆市人民政府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着力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等八个方面的措施。2012年2月2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关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上。如俞锋(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郑雨兰(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由知识掌握、特殊知识应用、工作能力、工作精神以及身心素质这五个要素决定;杨春华(2009)等通过对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素质,学校应该提高自身声望,发挥就业指导作用,社会应该健全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政策引导。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与实际调查访谈,大多数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与实践都较为笼统,即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没有结合不同学生的层次,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打造没有针对性。
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从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的理念,普通竞争级人才实现充分就业,特色竞争级人才实现自主择业,优势竞争级人才实现成功立业,并针对性的总结了三级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人才金字塔理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的,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结构,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型。在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中,管理型人才是少量的,同时需要的是较多从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该理论,将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分为普通技能型人才、特色技能型人才、技能管理型人才。这三类人才内部均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序列,且各类与各层人员之间(纵与横)均有交叉和重叠,三个系列人才成“阶梯”状。这三类人才在就业竞争力上,呈由弱到强的趋势。普通技能型人才具备普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能够得到充分保障;特色技能型人才具备特色竞争力,毕业生具备自主择业的条件;技能管理型人才具备优势竞争力,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发展后劲,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成功立业。三类人才在数量需求上依次减少,在素质要求上依次提升。
在前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专业用人单位的调研访谈,确定了影响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知识、实操技能、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并依次确立每个层级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普通竞争级最重要的因素是“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特色竞争级最重要的因素是“实操技能”和“综合素质”;优势竞争级最重要的因素是“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借助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分析法),对照旅游专业各层级人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然后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动态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各层级重要因素进行比对分析,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而确定学生所属的人才层次,进而针对性地打造符合该学生特质的就业竞争力。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的理念内涵如图1所示。
图1 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模型
旅游专业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根据人才金字塔原理,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大部分人才为具备相应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即普通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制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针对所有学生,其培养目标是适合旅游业发展的普通技能型人才,保证旅游专业的每位学生能充分就业,这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的第一个层次。
为实现该目标,构建了“班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规格和“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素质与能力课程”的课程体系对全体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打造。实行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师资队伍由任课教师构成。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学习旅游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具备旅游专业两大主要就业渠道——旅行社和酒店所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包括导游、计调、前厅、客房、餐饮、茶艺、酒吧、康乐等。通过专业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至少取得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生“双证书”,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能在旅游行业实现100%就业。
根据人才金字塔原理,旅游业发展除了需要大量的普通技能型人才外,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数量的特色技能型人才,成为某具体职业工种中的专业级、精英型人才,是普通技能型人才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垂范。该部分人才除了具备旅游行业各职业工种的一般操作技能外,还应具备某一方面的突出技能。对该部分学生的培养,其目标是成为特色技能型人才,形成特色就业竞争力,在毕业时能实现自主择业,这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的第二个层次。
为实现该目标,构建了“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规格和“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素质与能力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对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操技能成绩突出、具备较好综合素质的学生进行打造。实行实训中心主任负责制,师资队伍由任课教师+专业技能实训教师构成。以每年举行的全国旅游技能大赛(饭店技能和导游技能)和重庆导游技能大赛为契机,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挑选出具有较好技能基础和突出技能素质的学生,构建以实训中心主任为领队,专兼职专技教师为指导,参赛学生为核心的精英团队,制定训练和参赛方案,以“院系全力支持、教师全情投入、学生全力以赴”的三全竞赛机制,通过师徒制的教导方式,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手把手的传授和指导,对每一个操作动作严格要求,力求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大赛的磨砺,该部分学生练就了某一职业工种(如中餐摆台、西餐摆台、中式铺床、调酒、导游等)的特色技能,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因此,在就业时,该部分学生能从普通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知名旅游企业争相聘用的优势人才。对他们而言,普通的就业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选择更加适合自己、未来更有发展空间的企业和工种。
人才金字塔最上端为管理型人才,该类人才除了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普通技能及特色技能外,还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时,通过前期的普适培养及特色打造,重点依托后期的顶岗实习,将这部分具有管理潜质的学生挖掘出来,在实习指导时给予重点指导和全面帮扶,助推学生将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使之具有优势竞争力,能在毕业时即自主创业立业,或在毕业后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迅速成长为管理型人才,这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的第三个层次。
为实现该部分学生成功立业的目标,构建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规格和“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素质与能力课程+素质拓展课程+能力提升课程”的课程体系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综合实操技能,在公关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打造。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师资队伍由任课教师+专业技能实训教师+顶岗实习学校及行业企业指导教师构成。学生在毕业前的30周顶岗实习期内,按照双导师、全过程培养的方式,对那些综合素质突出、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并由系主任整合各项教学资源及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发展予以全面支持,为学生在毕业时或毕业后能够尽快晋升管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三级就业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基于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就业竞争力梯级打造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做法,是以人才金字塔理论、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长期的旅游教学研究与实践总结出的一套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模式,对于确定不同学生的人才发展方向,针对性地打造梯级就业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我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卓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良好。
[1]肖化移,聂劲松.从人才结构理论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5-8.
[2]司端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7):187-188.
[3]李正卫.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35.
[4]曾正德,高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12):167-168.
[5]张春娥.基于IPA的高职校企合作学生满意度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39-44.
[6]李庆,李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