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杨 勇
基于平衡计分卡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创新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杨 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脚步必须加快,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和水平,是企业管理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只是财务指标,也包含了非财务指标,这种综合指标体系具有方位化、及时化、长期化和动态化的特点,评价比较全面,在企业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张娇,2006)。普遍认为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应该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内部管理需要,有利于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能及时综合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状况,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提高企业管理者经营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张涛,2007)。
平衡计分卡理论BSC(Balanced Score Card)是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开始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和工具,主要特征是将非财务指标数字化。它由财务、客户、内部业务过程、学习和成长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平衡计分卡兼顾了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需要、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协调、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配合,以及外部绩效和内部业绩的综合考量等方面。
(一)国外研究 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部门绩效管理的思想,有代表性的如英国的管理专家罗斯,他设计采用访谈方式对企业各部门绩效进行了解;美国的管理咨询大师詹姆斯·麦金西也提出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定期评价(Milton,1962)。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管理学界提出了运用计量的方法来设计企业的经营绩效指标。如由JoeM.Stern等人提出的经济附加值(EVA)理论,它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为所有者新创造的价值,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弥补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Cochran,1984);又如由杜邦公司发明并使用的杜邦分析方法(DuPont Analysis)。1992年,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David Norton提出了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一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在1995年前后撰文指出组织收集竞争对手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也对绩效评价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0世纪末21世纪初罗伯特·霍尔提出了“四尺度”论,认为评价企业的业绩需从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四个方面进行。与此同时美国学者索尼菲尔德针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建立了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加拿大的克拉克森德在1995年提出了企业应该从销售服务、环境保护、雇佣歧视等方面建立三维立体评价模式,并且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其他责任四个方面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都是从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逐渐发展而来。学者赵雯(1995)提出企业绩效评价应该满足各利益集团的要求和期望。中国企业联合课题组(1999)的研究提出了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但关于外部对企业的评价仅限于顾客对企业和市场对于企业的评价。古丽娜(2004)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基于系统论的观点安中涛(2005)提出了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具体模式,并构建了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吴波(2008)在研究企业现代管理理论时,深入分析了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作用路径,探讨了在评价过程中的权力分配问题,发现除了正式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绩效评价产生影响外,非正式治理结构也是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渠道,他认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是一个群体评价,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多方对于企业绩效的要求。
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基本上套用了国有企业的评价模式,很少有中小企业具备进行绩效评价的健全的体系,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方式落后 很多中小企业建立时间较短,管理人员思想上不重视企业的绩效评价,在管理的过程中单纯的以财务指标为主来进行业绩考核,经常出现“为管理而管理”,管理方式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使是对绩效评价有一定认识的企业,也认为业绩评价企业是对于员工或者部门一种事后管理方式,自然也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二)制度建设缺乏,评价体系不明确 中小企业的绩效评价在制度上缺乏保障,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考虑,企业往往没有健全的指标考核体系,绩效考评标准更是不明确。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小企业绩效评价往往随意性很大,有的时候考核,有的时候不考核。考核工具单一,缺乏公平性和可比性。
(三)过于依赖财务指标,绩效评价比较片面 绩效评价上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同时,忽视外界对企业的绩效评价。这直接导致绩效评价很难体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要体现中小企业的特点,在综合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导向下,尽可能简单又全面地衡量企业的各方面,引进先进的平衡计分卡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这些要求。企业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指标(王琨,2007)。
(一)财务方面(Ai)不管是在财务管理的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四方面。考虑到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要简洁实用,本文选择了四个核心指标(如表1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居于前四位。
(二)客户方面(Bi) 顾客满意度是衡量客户对于企业评价的重要指标,大多是企业都“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充分考虑产品对于顾客的吸引力,产品使用给顾客带来的使用价值的大小,对于顾客的全面争夺十分激烈。是否能拥有客户取决于企业同顾客的关系,维系这一关系主要是顾客对于企业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的满意程度。顾客满意度高的产品,所对应的企业竞争力越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应也大,自然企业效益也就越好。“组织依靠顾客”和“顾客是企业的上帝”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企业的营销战略首先考虑如何让顾客满意。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顾客满意度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很大,用市场占有率来代表,指标说明如表2所示。
表1 财务方面指标
表2 客户方面指标
(三)内部业务过程方面(Ci)通过调查,笔者认为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包括产品的合格率和优质品率在内的品质指标,其反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二是包括驰名商标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名誉指标,其反映企业产品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后,在企业产品销售后在消费者中的信誉程度;三是包括消费者投诉率和退货率在内的反向指标,其他,反映产品销售后未符合消费者要求而表现出的质量指标。考虑评价指标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内部业务过程方面的指标由产品合格率、优质品率及(1-消费者投诉率)的组成,指标说明如表3所示。
表3 内部业务过程方面指标
(四)学习与成长方面(Di)通过对部分中小企业的调研,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学习与成长方面进行绩效衡量时,要考虑企业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对无形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大小也是关键指标。这里的无形资本包括新技术、知识、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显然在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时应该关注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我们可以由新产品产值率和研究开发费比率来确定,指标说明如表4所示。
表4 学习与成长方面指标
(五)其他方面(Ei)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不仅要考虑内部各环节的优化,也要重视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服务,如企业与其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当然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信息还是需要全面收集的。很显然在当今社会,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和期望是必须的。
(一)模型构建 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作用及原则,依靠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调查和走访,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新的模型。公式设想如下:
其中Wi代表i企业的经营绩效方面评价得分;Ai代表i企业的财务指标方面得分;Bi代表i企业的客户方面得分;Ci代表i企业的内部业务过程方面得分;Di代表i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方面得分;Ei代表i企业的其他方面得分;PA、PB、PC、PD、PE是财务指标、客户方面、内部业务过程方面、学习与成长方面和其他方面评价的权数。
(二)权数确定 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中,权数如何确定至关重要。目前在权数确定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方法有数十种,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主观赋权法权数确定时主要根据专家的主观经验判断得出,有代表性的有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确定权数时主要通过原始数据中各指标在评价单位中的实际数据客观计算而得到,不依赖人的主观判断,客观性较强。有代表性的如主成分分析法、离差最大化方法等。本文权数的确定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有关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探讨的深入性稍显不足,二级指标权数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没有对新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应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中小企业的选择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没有更好的代表性。
建立一套公正合理、规范有效、简单易用,又能反映全局的绩效评价体系,必将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经营绩效评价制度尚不完善,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求绩效评价客观公正,体现它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性。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层面都将在不断研究和具体考核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一体系。
[1]张涛:《基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财会学习》2007年第2期。
[2]M ilton ,Friedman.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62.133-136.
[3]Cochran ,Philip L ,Robert A.Wood.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4 ,(27):42-56.
[4]刘守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中国内部审计》2007年第2期。
[5]周国强、周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1期。
[6]彭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科技信息》2010年第4期。
(编辑 刘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