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系统设计与实践

2012-01-26 22:22叶克力
装备制造技术 2012年4期
关键词:辅导员素质职业

叶克力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从事生产一线岗位工作“职业人”的教育。企业、社会对一个合格“职业人”的要求,显然至少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两个方面,这已是共识。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企业培训、选用员工的首要标准,也是“职业人”获得职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培养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同时,如何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及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自然应为高职教育中之要义。

但由于观念上重视不够或在具体操作上缺乏有效办法等各种原因,职业素质培养在现阶段机电类高职教育中仍显薄弱,存在“一手(职业能力)硬、一手(职业素质)软”的现象,从而削弱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品质与水平的提升。

因此,有必要从观念上加以重视、从操作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才能使高职教育真正达到满足企业、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1 现阶段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上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职业能力,轻职业素质”的现象,此点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曾经被定义为“高技能人才”这一关键词上,即可见一斑。事实上,近年来即使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行的“示范”与“骨干”建设,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到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的实施与考核评价等,都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专业技能与能力的提高上,相对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设计,或许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能力,但在职业素质方面,包括对职业的认识、职业意识与观念,以及在职业岗位上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于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能力而言,往往显得薄弱,事实上未能完全达到企业和社会对“职业人”的全面要求。

1.2 理论上对职业素质特性认识不足

由于对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很多教师普遍对职业素质缺乏关注和研究,对其特性认识不足,导致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欠缺系统地考量,甚至存在误区,影响了职业素质培养的效果。

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整体性等特性。

职业性,说明职业素质要与具体的职业联系起来,不同的职业,对职业素质会有不尽相同的具体要求;

内在性与稳定性,说明职业素质乃职业意识等经过内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品质,需要通过反复不断地训练、积累而习得,是内在品质在外在行为上的一种稳定表现,内在性是稳定性的前提,稳定性是内在性的结果;

整体性,说明职业素质是一种综合表现。

针对职业素质这些不同的特性,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培养,方能达到效果。

1.3 操作上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脱节

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素质教育”归“学工团队”负责,“专业教育”归“专业团队”负责,两类团队分由不同的业务部门归口管理,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两张皮”现象,客观上增加了管理层次与协调难度,不易形成合力。而“学工团队”,通常由年轻的非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在专业背景与职业历练上或尚有欠缺,往往一个辅导员(或班主任)还要管理好几个专业,因此难以使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与专业、职业很好地结合。再加上对职业素质特性认识不足,提到“素质教育”,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开设课程”,把素质作为一种知识或观念,通过“我讲你听”进行传授或灌输,而非依照职业素质的特性、按照职业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长期细致的引导、规范,使之逐渐内化成为稳定的品质,其培养效果可想而知。

2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系统设计

基于当前机电类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总结,设计了一套在现有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下,依照职业素质特性、体现职业工作要求,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系统方法,并在焊接、数控、模具等机电类专业进行了实施。

2.1 辅导员归属“专业团队”,克服日常管理“两张皮”的弊端

辅导员归属专业团队,是指把辅导员相对固定地划归某一个专业。辅导员平时要参与业团队日常的教学与管理活动,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方面,同时接受专业团队的指导。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则由专业负责人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教学进行综合设计、统筹安排,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分工合作,在日常不同的教学与管理环节具体实施。

由于辅导员归入专业团队,并参与专业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使之随时保持与专业的密切接触,一方面使他们能不断获得对专业、职业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使他们能与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之间自然形成良好的互动,有利于及时沟通、解决平时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持续改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由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和安排,则使专业负责人对人才培养的的考量不再仅仅限于“专业”,包括职业素质在内的素质培养亦成为必须。

这样的设计,有效地克服了专业教学和素质培养的“两张皮”现象,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不再是相互独立、缺乏关联的两个体系,而是服从于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职业素质培养的制度化、常态化并落实到专业、职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2.2 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体现“职业性”

职业素质是职业意识、观念等经内化成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之后的综合表现。职业素质的优劣,在职业岗位工作中自然具有最为直接、准确的体现。高职在校学生,尚未从事职业工作,但其学习过程,正是要建立与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能力、职业素质的过程。因此,平时的专业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获得职业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首先落实到平时的专业教学中。具体的做法,就是对专业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设置了《职业认知》课程,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最迟在第二学期)让学生深入企业,在不同企业的一线岗位上,首先建立对职业的认识,并把对职业素质、企业文化等的了解与认识作为重要的教学与考核内容。

另外,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实训课程或理实一体课程)中,明确规定对职业素质的教育与考核要求。比如焊接专业理实一体的《焊接结构零件制造技术》等课程,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的时候,即根据焊接结构生产过程每一工序涉及的不同岗位,明确其对应的职业素质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一同提出要求、一起实施教学并予以考核。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即得到切实开展,并与专业以及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落到“职业”的实处,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教学”,而是上升到“职业教育”的层次与高度。

2.3 及早实施,实行全程立体化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不但在职业工作上,在其他非职业工作上也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因此,在有限的学制周期内,对学生的训练开展得越早,效果越好,并且职业素质的培养,自然不应仅限于平时的专业教学上,而应该扩展到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全过程。

为此,我们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行“及早实施,全程立体化”培养。除了《职业认知》以及其他专业教学环节以外,我们设计在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中,即向他们灌输职业素质的观念,向他们说明职业素质对职业成功的意义,使他们在头脑中及早建立“职业素质”的概念;按照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的要求,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营造实训基地的企业生产与文化氛围,从环境条件上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与引导;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并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教师、学生中持续开展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活动并进行评比,6S活动一直覆盖到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中,并创造一切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之外,尽可能多地协助教师参与到专业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工作意识、行为习惯,并建立工作能力,从学习、工作到生活、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立体化地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是对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要求,使职业素质的培养真正体现职业素质的特性。长期随时随地的严格训练,使学生的行为举止规范,逐渐内化成稳定的品质,优秀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3 结束语

以上的设计,从教育教学思想到管理构架的确立,时间周期上从入学到毕业,空间上从教学、工作、生活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层面从辅导员、专业教师到学生自身,形成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各方通力合作,依照职业素养的特性,秉持“训练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的理念,着重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近几年对毕业进行生跟踪调查,企业普遍反映我们的毕业生对职业的认识到位、职业定位准确、职业心态正确,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更能在一线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工作,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并有力地促进专业技能与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多年的实践结果证明,以上职业素质培养的系统设计,是行之有效的,在工科专业尤其是机电类专业具有推广价值。

[1]欧 华.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0,(33):179-180.

猜你喜欢
辅导员素质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