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云 马 丽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中医院内科,宁夏 中宁 755100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的发病主要与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细菌感染三大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它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据国内有关调查,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糖尿病足患病率为20%,10年以内患病率为10%[1]。因此要通过护理,让糖尿病患者认识糖尿病足的危险性,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防护。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要严格控制饮食和适度体育锻炼,预防糖尿病足平时要加强足部护理。每天用温水泡足,柔软吸水毛巾擦干,涂上红花油轻轻按摩。趾甲不宜过长或过短,要经常修剪。嘱病人鞋、袜要宽松,避免光脚和外伤。时常照镜子观察足底皮肤颜色变化及伤口情况。皮肤搔痒时,切勿用力抓破。寒冷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局部取暖烫伤起泡,尤其禁止用热水袋取暖。若发现足部皮肤变红、疼痛、肿胀、水泡和磨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指导和协助病人采用多种方法促进肢体血液循环[2]。
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合理控制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根据病人体质、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既保证人体足够的营养,又可以减轻胰岛细胞功能的负担。合理分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早、中、晚三餐各1/5、2/5、2/5分配的食量标准进食。鼓励患者低盐、低脂肪、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食物,禁止饱餐。保证患者每晚有充足的睡眠,以做到劳逸结合,并遵医嘱尽早使用胰岛素。
3.1 水疱的护理 糖尿病性皮肤水疱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部位,为减轻溃疡部分负重,卧床患肢抬高30~40℃,皮肤水疱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大水疱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小水疱给予无菌纱布包扎保持局部清洁。水疱干枯后形成的痂皮,任其自然脱落,嘱患者不能自行剥落,以防继发感染。有足癣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泡脚,每日2次,不超过一周。
3.2 创面的护理 ①皮肤破溃未感染创面 用碘伏消毒4次/d,保持创面清洁,抬高患肢,伸直肢体,避免受压及负重,可用红外线照射和局部氧疗促进创面结痂;可采用中药煎剂浸泡,选用中药紫草30g、银花30g、玄参30g、当归20g、甘草20煎水500ml,浸泡患足,每日2次,每次15min,保持水温在30℃一35℃,以活血解毒;②出现感染的创面需每天换药,局部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创面感染严重,化脓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但不要清除过度,用呋喃西林液或双氧水冲洗创面,局部分泌物、渗出物多时清创后暂不包裹,暴露创面局部用红外线照射,距离应保持30—40cm,每日2次,每次20min,促进血液循环和肉芽生长。注意防止烫伤。也可采用一些生物制剂或生长因子类物质直接外涂创面,有利于溃疡愈合。
患者家庭经济负担重,面对可能截肢带来的打击,都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易产生悲观、失控情绪。护士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情绪状态,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采用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的方法,调动患者的正性心理,用友好的语言,扎实的理论知识,缩短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多介绍一些已治愈的病人,以增强其治疗信心。
总之,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足部病变。对血糖的良好控制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最有利的措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7%以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糖尿病足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精心的护理及糖尿病教育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把糖尿病足防治的主动权交给患者自己,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从而消除足部隐患,预防糖尿病足的复发,降低截肢致残率,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孙传芬,孙小茹,孔雪莲.浅谈糖尿病足的防护[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4(4):28—29.
[2]尤黎明,吴英.内科护理学 (第4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卞丽香,李善华.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1:100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