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张苹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中医体质理论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多有发挥,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医家对体质学说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经过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独具中医特色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机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体质在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研究疾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医同仁的重视。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1]。目前临床多用“秋水仙碱”、“别嘌醇”、“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是易产生成瘾性,肝肾损害和毒副作用,治标不治本,远期疗效不理想,副作用多,难以达到长期用药,以致痛风病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医体质学认为辨识体质治疗疾病是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通过论证痛风的发生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中医体质与痛风中医证候的关系,以及改善体质与痛风防治的关系,在体质辨识—调整体质,—防治疾病的新思路下,探索一条痛风预防与治疗的新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体质学认为不同体质类型是人体结构与机能特殊性的表现,体现了个体的整体特征,这种特殊性就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偏颇和机能代谢状态的反应,它对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2]。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种致病因素只有通过机体的内部体质状态才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第二:个体体质类型的特殊性与机体发生疾病可能性的大小密切相关。第三:个体体质类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倾向性。如《灵枢.五变篇》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孙氏参照王琦“体质九分法”的体质分型标准,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男性痛风患者与男性普通人群各50人,结果发现痛风患者与正常人群体质分型构成上有着显著差异,其中痛风患者与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有着较大的相关性[3]。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论述“自外而感者,以阴寒水湿雨雾之气或久坐湿地。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食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热蕴下焦,下注足胫,而日渐肿痛”。现代中医认为痛风的病因是嗜食高粱厚味,痰湿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则发生疼痛、肿胀及肢体活动障碍。综上所述,痛风的发生发展与体质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在辨证论治中,始终不应离开对患者体质的分析和把握。
我国古人在不断的医学实践中发现体质对于疾病的证候有很大的影响,如《素问·风论》中记载:“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现代中医体质学亦认为“证”与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证不只是一个症状或一个综合的病症,而是概括了产生疾病的各方面因素和条件,这些因素和条件结合不同的体质类型而表现出不同的证。临床疾病证候的产生是以个体的体质为病理基础,证候是机体体质的一种病理倾向和特征的反应,证候的背后或多或少的体现着个体的体质特点,而体质则是疾病过程中“证”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物质基础[4]。我们以张琦的“体质九分法”中的体质类型为依据,经过观察发现,痰湿及湿热体质的痛风病人临床常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病势较急,局部灼热,得凉则舒,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阳虚体质的病人临床表现多为关节肿痛而红肿不甚,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由此可见,痛风的证候随体质的不同而变化,体质类型对痛风证候有内在的规定性。故在辨证的过程中首先辨体质,通过调理病理体质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痛风病。正如张景岳所言:“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效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的偏颇是疾病的根源,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紧紧把握患者的体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如《素问·疏五过论》就强调“圣人治病也……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伤寒论》讲到“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体质辨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体质辨识,根据体质类型,制定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基础上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调整对策,进行体质调养,通过对病理体质的干预调节,改善人体发病的体质内环境,使病邪无羁留之处,消除致病因素与体质因素的亲和、互扰、交融的机会和环境,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病求本”原则的重要体现。第二:辨识体质,调节体质达到平和状态,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是中医“治未病”的意义所在。“治未病”是中医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中医学认为个体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状态,体质的偏颇是内在依据,应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体质调理方法,综合考虑个人的体质特征及周围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等因素,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偏颇,修正病理体质状态,防病于“未病”、“微病”之时,是中医治病的一大优势[5]。第三:体质辨识是实现疾病个体化、针对性诊疗的前提。医学模式正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人体生命过程中的特殊规律及人群中个体差异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体质特征上寻找发病的规律,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建立在对个体体质特性辨识的基础上,在方剂、药物的选择与剂量上实施个性化的治疗,与当今医学的发展趋势相一致,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临床研究发现痛风的患者以湿热症最多见,患者的体质多属痰湿质和湿热质,故治疗上多应用清利湿热、化痰除湿的药物。但是这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由于痛风病属于慢性病,缠绵难愈,患者长期服用清热利湿药伤及阳气,体质可呈现出阳虚质及气虚质,病情多虚实夹杂。故在治疗上应用清利湿热、化痰除湿的药物的同时,注意温中补气、温肾助阳的药物调理虚弱体质,审证求因与辨体结合,标本兼治,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综上所述,体质与痛风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研究痛风病的发生、临床证候、预防与治疗,创立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亦符合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62.[2]王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 (一)[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
[3]孙益,李象钧,赵俊.痛风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2,25(6):57.
[4]王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 (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5):220-224.
[5]胡晖.体质调理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 [J].光明中医 2012,27(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