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形势认识 合理应对挑战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

2012-01-26 10:45:00王显政
中国煤炭工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煤炭企业矿区煤炭

◎王显政

一、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

(一)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38.83%下降到2010年的33.56%,天然气由21.82%略有增加到23.81%,煤炭由27.38%提高到29.63%,核能由5.59%下降到5.22%,水电由6.03%略有增加到6.46%,可再生能源由0.35%增加到1.32%,增加了近4倍。

在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中,原油生产比重由1990年的38.65%下降到2010年的38.22%,天然气由21.82%略有增加到23.72%,煤炭由27.63%提高到30.72%,核能由5.52%下降到5.16%,水电由5.96%略有增加到6.39%,可再生能源由0.34%增加到1.31%,也增加了近4倍。

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和洁净煤技术发展,储量丰富的煤炭仍将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品种之一。

(二)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难以改变。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亿吨。其中,煤炭消费总量32.5亿吨(净进口 1.46亿吨),占 70.9%,短期内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有较大难度。

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32.4亿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6.5%;2011年,煤炭产量进一步增加到35.2亿吨,约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8.6%;消费总量35.7亿吨,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8%。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同比分别增加2.1和1.9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状况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三)坚持“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战略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国际政治、经济正在经历复杂变化,特别是围绕石油资源而引发的区域性政局动荡,导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攀升,增加了我国油气等优质能源资源的进口成本。从维护我国能源长期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和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和利用的可清洁性考虑,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期,煤炭工业既具有较坚实的发展基础,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束了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年度煤炭订货制度,形成了煤炭供需双方自主衔接、自主订货、协商定价机制,初步建立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煤矿安全和环境保护成本的市场价格机制,促进了我国煤炭与国际市场价格基本接轨。

二是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建成了一批亿吨级矿区、一批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一大批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一些大型矿区已经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主体。

三是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成效,以煤为主、多元产业共融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11年底,我国已经组建形成了7个亿吨级企业,特别是神华集团的煤炭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产量超过4亿吨,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

四是煤炭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在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的引导下,煤炭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制攻关取得突破。

五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由最高的6995人大幅下降到2011年的197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77下降到2011年的0.564。

六是推进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回收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多个矿区试生产并取得成功。煤炭入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国原煤入选比率达到50%,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一些煤矿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实现了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多数煤矿加大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固体废弃物排放。

七是和谐矿区建设取得成效。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成效明显,采煤沉陷区治理与棚户区改造取得较大进展,职工收入增加。2011年,全行业职工年平均收入5.4万元,比2010年的4.6万元又有增长。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一大批煤矿工人喜迁新居,职工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但是,也必须看到,站在煤炭工业“十二五”及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资源供应面临潜在风险。我国大型整装煤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和新疆地区,其他大部分产煤地区资源赋存条件较差。煤炭资源开发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西部地区集中,煤炭调出区与主要消费区的距离增加;原来一些煤炭调出省逐渐转为煤炭调入省,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难度加大。

二是矿井数量多,产业布局趋同,非煤产值效益低,结构调整面临挑战。我国小型煤矿数量多,生产集中度低。目前全国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有1.2万多处,占全国煤矿总数的80%以上。目前全国已经有千米深井39处,最深的达到1450米。煤矿深部开采面临着冲击地压、地热、高承压水、瓦斯等自然灾害与职业健康问题。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逢煤必化”“以煤养化”、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问题

三是煤炭生产消费持续大幅增长,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目前全国煤矿采空区土地塌陷累计达100万公顷左右,每年新增采空区6万公顷左右;煤矸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土壤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属排放不断增加,酸雨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由于我国持续快速的煤炭消费增长,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社会舆论压力。

四是发展理念亟待更新,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亟待加强。近年来,煤炭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难能可贵,但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实现煤炭工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任务还很艰巨;落实科教兴煤战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和谐矿区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我国短期煤炭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客观形势,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措施,提高全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保障能力。近10多年来,在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煤炭价格上升、行业效益好转等多重因素引导下,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加快,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现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煤炭市场需求放缓、价格下滑,煤炭产能过剩压力显现。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煤炭总量还将保持适度增加,“十三五”以后,全国煤炭需求量将在40亿吨以上继续发展,我国煤炭短期总量宽松与长期不足的矛盾突出。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行业必须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抑制不合理的煤炭需求。按照 “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加快西部”的发展思路,尽快形成我国煤炭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根据主要产煤省区、重点矿区生态环境容量,以煤炭科学产能为依据,合理确定资源最大开发规模,努力促进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环境协调发展,提高煤炭长期稳定供应能力。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实施全国和主要煤炭消费区总量控制方案,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特殊和稀缺煤种管理,鼓励煤炭按品种对路消费,控制优质炼焦用煤、化工用煤作为动力煤直接燃烧。

(二)充分认识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和供需格局变化特征,加快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要稳步推进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大基地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提高资源精细勘查程度,扩大后备资源储量;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科学制定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合理划分矿区和井田范围,实现有序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矿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矿井群,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矿井。统筹规划,配套建设煤、电、气输送通道等基础设施,实施煤电、煤化等相关产业融合。

二是要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和发展以煤为主综合性大型能源企业集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三是要加快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在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区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加强现有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全面提升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在资源条件较差和缺煤地区,坚持分类指导方针,高标准建设小型煤矿,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以发展小型煤矿机械化开采为重点,提高单井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职工技术素质。

四是支持发展现代煤炭物流产业。统筹主要产煤区、主要消费区、关键运输枢纽的煤炭物流发展,合理布局主产区集运系统、中转区储运系统和消费区储备系统等大型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煤炭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的优化配置。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煤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标准推广、服务创新等,营造良好的煤炭物流发展环境。

(三)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坚持科技兴煤战略,着力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进一步完善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全球煤炭科技资源,推进煤炭领域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资源精细勘探和煤矿井下超前探测、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煤矿绿色开采、高效辅助运输、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大型煤炭加工转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重点围绕防治矿井水害、安全高效开采与生态矿山建设、煤矿物联网、褐煤干燥提质、现代煤化工等方面,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力争在基础理论、重大科技攻关、大型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鼓励中青年科技骨干和煤矿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支持煤矿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煤炭企业要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投入力争达到当年营业收入的3%,认真贯彻实施煤炭科技“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31898”工程,为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充分认识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大力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坚持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以提高资源回收率和与煤伴生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为目标,以产业链延伸发展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主要发展模式,合理布局相关产业。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大原煤入洗比例,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奠定基础。鼓励煤炭企业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广大同塔山煤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神华宁东煤化工产业园区建设经验,在大型矿区或煤炭集中开采区域,发展产业集群,实现集聚生产、集约发展,构建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根据煤炭资源、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支持大型企业瞄准现代煤化工发展前沿,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再创新,发展现代化煤化工技术和工艺,建设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规模效益的现代煤化工和循环经济骨干项目,推进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

(五)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基础工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煤矿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抑制重特大煤矿事故,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落实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系,以防范尘肺病为重点,加强劳动保护设施建设,改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完善防尘系统、粉尘浓度检测制度,组织矿工定期体检,全面提升煤矿职业健康保障水平。

(六)关注矿区民生,发展特色的矿区文化,加快推进和谐矿区建设。高度关注矿区民生,加大矿区民生投入,着力改善矿区环境。煤炭企业要以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效率为基础,大幅增加煤矿职工工资,提高煤矿工人的生活水平。要加大投入,推进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度,着力改善煤矿职工生活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煤矿文化建设,加强矿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激励煤矿文艺创作的长效机制。以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责为着力点,增加全民健身活动覆盖面,努力推进矿区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煤炭企业要充分认识煤炭市场所面临的需求增长放缓及产能快速增长的形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组织生产,按照市场需求适当调控产量,促进煤炭供需平衡,防止市场出现大起大落。推动煤炭企业与电厂、钢厂等大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进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

猜你喜欢
煤炭企业矿区煤炭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英语文摘(2021年3期)2021-07-22 06:30:12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矿产勘查(2020年6期)2020-12-25 02:42:12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25 02:39:06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 18:25:11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 18:25:11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4:50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能源(2018年4期)2018-01-15 22:25:25
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兰台内外(2017年5期)2017-06-06 02:24:18
煤炭的“未来”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