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忠 何喜书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445000)
颈椎病是康复科常见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椎间关节退变压迫并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我科2009年1月~2011年7月运用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7月我科住院部收治的经CT或MRI检查,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2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2例,男45例,女67例;年龄28~78岁,平均56.2岁;病程2天~10年,平均3.8年。对照组112例,男46例,女66例;年龄30~76岁,平均54.8岁;病程3天~9年,平均3.69年。两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224例患者全部排除五官科、内科疾病引起的眩晕。
治疗组:患者俯卧位或俯伏坐位。①穴位注射治疗:双侧风池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7号针头和5ml注射器,吸取药物天麻素注射液200mg,快速刺入穴位皮下,针尖朝着鼻尖,待有酸胀感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每穴1ml,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电针治疗:取穴:风池、C2~3夹脊穴、头针平衡区,用30号1.5寸毫针刺入,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接G6805-Ⅱ治疗仪,采取锯齿波形,留针30min,中等刺激强度,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①推拿治疗:患者坐位,医者在患者颈、肩、背及头部施以按、揉、拍、拿、捏、推等手法,适当予以拔伸、旋转手法,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电针治疗:患者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取穴:风池、C2~3夹脊穴、头皮针平衡区。用30号1.5寸毫针刺入,施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接G6805-Ⅱ治疗仪,采取锯齿波形,留针30min,中等刺激强度,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1]:痊愈:10天内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可参加轻度工作和劳动。好转:10天内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但有复发。无效:10天内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无减轻。
治疗结果:治疗组112例,痊愈68例,好转4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112例,痊愈40例,好转6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9.3%。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学属“眩晕”范畴。多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清窍失养所致。《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枕动脉,深层有椎动脉。针刺风池穴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夹脊穴的定位是根据病变部位和“以痛为腧”的原则选用临近穴位,针刺夹脊穴,可引起针感传导直达病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使病变的脊椎、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结构以及神经血管临近组织产生良性反应,调整改善脊椎内外环境,使之趋于平衡[2]。平衡区位于枕部,针刺此部位,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选用锯齿波,具有调节经络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作用。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天麻素注射液具有增加中央和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阻力,温和降压,扩张血管,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及内耳的供血,增强神经细胞的存活能力,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3]。实践证明,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量、血供速度及血管内径[2],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1]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11.
[2]孟培燕,吴绪荣,郭桂荣 .穴位注射加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3,23(8):449-451.
[3]王正荣,罗红林,肖静,等.天麻素对动脉血管顺应性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4,11(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