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军
(山西省人民医院,太原030012)
背肌筋膜炎主要表现为背部酸痛、压痛、肌肉僵硬板紧、有沉重感。本病多发生于潮湿寒冷环境下野外工作者,其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笔者采用小针刀治疗该病4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80例患者均来源于山西省人民医院2009~2011年门诊及病房,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6.74±7.05岁;平均病程4.99±1.80年。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7.20±6.24岁;平均病程4.88±1.6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根据《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1]确定诊断标准:①症状:腰背部、臀部等处的弥漫性疼痛,且以腰部两侧及髂嵴上方最为明显。疼痛性质以隐痛、酸痛或胀痛为主,同时可伴有酸沉、僵硬、麻木等其他不适感觉。疼痛可随时间、体位、气候和劳累程度发生改变。②体征:腰背部、臀部等处有特定的压痛点,压痛点常可放射。触诊检查时,在腰背部可摸到呈弥漫状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条索状物。③X线检查:常无特殊。④其他检查:0.5%普鲁卡因做疼痛引发点封闭时,疼痛可消失或缓解。
治疗组:①体位:患者取低头俯卧位,臀部垫枕。②定点:医者右手按压背部,从上而下,用力要均匀、适中,寻找明显压痛点、结节或条索,每次4~6个,作为治疗点。用龙胆紫做一点状进针标记,术者按西医外科手术要求常规消毒、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③操作:选用汉章3号针刀,分别对准治疗点,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入,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然后退针刀,按压伤口,术后用创可贴覆盖创口,防止伤口感染。每5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及分析。
对照组:病人取俯卧位,常规消毒,以夹脊穴、阿是穴为主,取风门、肺俞、曲垣、天宗等,留针30min,取针后在针眼处覆以火罐,留罐15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1]:痊愈: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消失,活动自如,恢复工作,患处检查肌痉挛及条索状物明显减轻或消除,6个月内无复发。好转: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遇劳累或受凉后仍有不适。无效:症状无改善。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痊愈36例,好转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0例,痊愈20例,好转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背部肌筋膜炎是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人体肩背部组织、筋膜、肌膜、肌腱、韧带的一种非特异炎症性病变[2]。临床以背部酸痛、胀痛、压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活动欠灵活为主。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指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认为风寒湿热诸邪合而致病是痹证形成的机制。痹证侵犯人体,多留于肌表,阻于经络,气血流动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全身肌肉麻困、胀痛、僵硬、沉紧等症。素体虚弱、筋脉失养、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是本病内因。劳损外伤及风寒湿邪入侵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其病位在筋肉,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
小针刀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把两种器械的治疗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针和刀的双重治疗作用。肌筋膜炎目前比较成熟的理论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3。小针刀集中刀和针的双重作用,通过刀的剥离,可以松解局部粘连组织,松解肌肉、神经血管的卡压,使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降低致痛物质浓度,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疼痛迅速缓解。小针刀治疗肌筋膜炎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从软组织损伤角度来讲,肌筋膜炎在发病后,炎性渗出,细胞坏死,软组织增生粘连,肌肉紧张挛缩,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小针刀疗法具有剥离粘连、疏通组织、流畅气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解痉镇痛之功效,从而迅速恢复运动系统、器官组织的动态平衡,与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相吻合。在采用小针刀治疗本病时,选好适应证、找准疼痛点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1]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7-60.
[2]程爱萍,张波,陈日新.穴位注射治疗背肌筋膜炎35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16.
[3]宣蛰人.我对人体软组织疼痛的探索.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