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针挂钩疗法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2012-01-26 05:35:10王建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1期
关键词:攒竹单纯性面瘫

王建梅

(山东省沂水县人民医院,276400)

近几年笔者采用甩针挂钩法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9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文共170例,采用中西医诊查方法,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男性90例,女性80例;年龄20~56岁,平均36岁;病程2~28天,平均8天。采用随机分组法,分成甩针挂钩疗法结合电针治疗组(下称观察组)90例;传统刺法结合电针治疗组(下称传统电针组)45例,单纯性传统针刺组35例。

治疗方法

1.选穴:翳风穴,颊车透地仓,上面瘫穴透下面瘫穴[2](上面瘫穴位于太阳穴外开5分处,下面瘫穴位于地仓穴与颊车穴连线中点下5分处),丝竹空透攒竹穴,均取患侧,合谷穴取健侧穴。

2.方法:①单纯性传统针刺组除合谷、翳风穴直刺外,余穴均用透穴法,颊车透地仓,上面瘫穴透下面瘫穴,丝竹空穴透攒竹穴,待患者产生酸胀感后留针,每隔5min捻转1次,30min后起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3~5天。②传统电针组:各穴按传统针刺组刺法得气后,在上面瘫透穴组与颊车穴透穴组毫针上接G 6805电针仪,调疏密波型,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跳动而能忍受为度,余穴每隔5min捻转1min后起针,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3~5天。③观察组:合谷、翳风穴,上面瘫穴透下面瘫穴,丝竹空穴透攒竹穴均按传统电针组疗法。用5寸长针一支,由患侧颊车穴进针,进针处稍深,以后渐浅,由颊外可以看见针尖直对口唇角,将到口角。在距针尖处5分左右,以一指按压皮肤,另一只手捏住针柄向一个方向旋转几下,持针的手猛力向外一甩,则面颊皱缩,口唇及颜面渐趋正常。甩针数次,根据患者的耐力、瘫痪的程度酌量使用5~10次。经过5min,被缠绕的面肌渐渐松弛,轻提针,即可拔出。病情严重者,在甩10余次后猛将针掣出,针尖上缠有肌肉纤维则效果更好。向外扯甩数次,将针向耳部拉紧,使面容恢复端正,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20min,效果更佳。此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3~5天。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颜面表情肌运动完全恢复正常,左右对称。好转:颜面表情肌运动基本恢复,眼裂能自行闭合,鼓腮时患侧口角略有歪斜。无效:经治疗无任何变化。

三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90例,痊愈73例,好转14例,无效3例;传统电针组45例,痊愈27例,好转12例,无效6例;单纯性传统针刺组35例,痊愈12例,好转13例,无效10例。三组疗效经检验,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最优,传统电针组次之,单纯传统针刺组再次之。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2008年4月10日来诊。主诉:口眼歪斜8天,8天前因受风寒晨起漱口时发现口角向左歪斜,未曾作任何治疗。现见右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面部牵向健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示齿、鼓气及吹口哨等动作。诊断为单纯性面神经炎。经用甩针挂钩疗法结合电针治疗1个疗程,诸症消失,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多因络脉空虚,腠理不固,外卫失职,外邪侵入,以致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成。

本观察资料表明,甩针挂钩疗法结合电针治疗本病疗效较佳。

根据陈氏[1]“穴树”学说及“血管神经束”学说,甩针挂钩疗法正是借甩针法感应浅穴树,挂钩法感应深穴树,使针产生强烈针感来激发和推动经气,加强了经脉气血的输布传导与疏通,起到调和气血、疏经通络、壮肌起痿的目的。

电针的应用,使毫针的刺激与脉冲电的生理效应相结合,起到促进代谢、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组织水肿等作用。

[1]陈荣洲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之实质解剖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8:27.

猜你喜欢
攒竹单纯性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06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2
攒竹穴探析
河南中医(2021年8期)2021-04-17 20:24:33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掐攒竹止打嗝
家庭医药(2020年8期)2020-08-25 01:59:09
掐攒竹止打嗝
家庭医药(2020年15期)2020-01-05 07:50:38
保持直销的单纯性
攒竹穴近三年以来在治疗呃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22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