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春 崔成哲 白仙花 王晓明 具龙哲 李秀元
(吉林省延边农业科学院,延边 133400)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其途径主要集中在能源、饲料和肥料等3个方面,也是世界上利用秸秆资源的普遍趋势。在多年从事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技术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延边农区秸秆的开发利用的迫切性,发现无穷的资源潜力和可操作性,意识到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将给本地区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饲料革命。
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也是可持续获得、不断再生的绿色资源。延边农区近几年每年产生的各种秸秆达150万t左右,按饲料价值相当于40多万t粮食(这个数字相当于2011年延边地区粮食总产量的27%)。其中,用于饲料的仅占15%~20%,其余大多浪费掉。目前,用于饲料的大部分不经过加工、调制直接饲喂。近年来,延边地区的畜牧业连续增产,而且正常速度很快,在增产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隐患。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本地区畜牧业一直未能摆脱对粮食的过分依赖,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粮食生产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因此,如果畜牧业过分依赖粮食,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反刍家畜由于其特殊的消化功能,比单胃畜禽更多、更有效地利用纤维性饲料,根据食草动物的特殊消化生理功能和营养特性,大量饲养食草动物就有效地节省粮食。
延边地区利用秸秆饲料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主要研究推广青贮饲料、秸秆氨化和秸秆物理、化学加工技术,虽然利用历史较长,但秸秆利用率仍很低,真正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方法加工调制利用的仍达不到秸秆产量的5%,只有极少部分通过青贮和氨化或直接作为牛、羊的粗饲料,还一部分农户用作柴禾,大约70%以上在田间被直接焚烧或堆放田间、地头、场院,任凭日晒雨淋不仅白白地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占用土地,甚至成为火灾隐患。
秸秆作为家畜一种粗饲料,其粗纤维含量较高,不易被家畜消化吸收。所以,直接用作饲料的有效能量、消化率、采食量、营养价值均低,必须经过适当处理才能提高其适口性、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切断、粉碎、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延边地区对秸秆饲料的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连国内水平都赶不上。
目前,每年尚有120万t的秸秆没有开发利用,已经利用的少部分秸秆也是粗放的、低水平利用。农业投入要素的50%左右转化为农作物秸秆,秸秆资源的的浪费实质上是耕地、水资源和农业投入品的浪费,在现代农业技术和加工技术条件下,农作物秸秆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宝贵资源,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和延边农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大举措,是开辟新的农业资源、拓宽农业经营领域的战略选择。
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总能量基本和玉米、淀粉相当,秸秆的蛋白质含量为5%,纤维素含量30%左右,还含有一定量的钙、磷等矿物质,1 t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0.25 t粮食的营养价值,经测算每生产1 t玉米可产2 t秸秆;每生产1 t稻谷和小麦可产1 t秸秆,延边地区每年可产出秸秆150万 t,如全部利用作饲料,则相当于40万 t粮食,相当于本地区粮食总产量的27%。经科学处理,秸秆的营养价值还可以大幅提高,秸秆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而开发潜力巨大,饲料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根据反刍动物对粗蛋白、能量、粗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要,把粉碎的农作物秸秆与精料和各种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形成。
2.2.1 反刍动物全混合日粮(TMR)技术 已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推广应用。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奶牛场开始采用此项技术,我国的上海、广州等地也已开始应用。TMR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防止动物对日粮中加入的一些劣质饲料及单味适口性差的饲料的选择,改变了单喂秸秆时适口性差、消化率低的状况。
2.2.2 利用氨化等化学技术方法加工处理秸秆 处理后的饲料易于吸收,明显提高饲料含氮量,采食量和消化率也明显提高;利用某些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处理农作物秸秆后,其蛋白质含量可提高3~4 倍,增加碳-氮源,采食量增加20%~40%,采食速度提高40%以上,消化率提高25%~45%,并能长期保存。
2.2.3 瘤胃微生物消化 秸秆消化,秸秆经加工调制后有利于瘤胃微生物在饲料颗粒上的附着以随后的生长繁殖和秸秆的分解、消化、加工调制后的饲料价值显著提高,如软化处理4 t秸秆可代替1 t精饲料,干秸秆牲畜不爱吃而利用率不到30%,但通过生物法黄贮后,变得酸、甜、酥、软,因而牲畜爱吃,利用率也提高到80%~95%。
延边农区的秸秆主要有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黄豆秸秆等,年产可达150万 t。其中,水稻秸秆大部分产于平原河谷及丘陵地带,玉米及黄豆秸秆大部分产于山区、半山区,每年生产的秸秆,加之大量的芋藤、蔓和可利用的草木农作物,远远大于野外牧草的产量,是巨大的廉价饲料资源,但秸秆产量的80%用于烧柴或被遗弃,用于饲料的仅占15%~20%,真正被加工调制利用的不足5%,如果其产量的一般能够用于养畜,则肉食品产量将增加5~6倍。因此,秸秆养殖是延边农区秸秆资源化的一个发展趋势。
几十年来,本地区的科研院校及科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在秸秆的加工调制工艺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较简单的加工技术,如切断、粉碎、青贮、氨化和微贮等技术,得以普及,也有不少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养殖户(场),虽然此项研究领域较窄,普及面不广,但为更进一步的研究及推广打下了技术和实践上的基础。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一半在籽实中,另一半在秸秆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秸秆看作是农业的副产品,存在重粮轻秸秆的传统观念。延边地区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专家们越来越感到农作物秸秆的珍贵,开始重视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把各类农作物秸秆“吃干榨尽”和转化增值,是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和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加大秸秆的综合利用力度,不仅可以把农作物的副产品转变成转化增值的主产品,也可以把无价的自然资源转化成巨大的有价之宝。在延边地区牧业经济向节粮型养殖业的战略转移中,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当前的头等的研究课题,也是刚刚兴起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中的一大亮点。
延边地区对秸秆饲料的综合利用政策尚不完善,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秸秆利用的研究与普及相脱节,加上养殖户(场)对秸秆饲料的认识薄弱,大量宝贵的秸秆资源被废弃和流失。本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研究普及秸秆的加工利用技术。其中,秸秆青贮技术的研究及普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他技术起步没有几年时间,曾经有很多失败教训,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至今仍未摆脱其阴影。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用户在实际操作上,没处理好青竹制作中的3大技术关键,即原料的含水量、含糖量及厌氧环境。其他技术难度较高的氨化、微贮等技术,绝大部分在萌芽状态就消失,与秸秆利用技术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地区存在较多问题。
4.2.1 普及局限性 这些技术的普及仅限于大中型养殖场及部分规模养殖户,大部分小规模养殖户仍处于传统的原始加工饲喂阶段。
4.2.2 秸秆利用研究 秸秆饲料微生物菌种及相应的发酵工业和发酵秸秆对各类家畜的营养效果方面缺乏比较细致深入的研究,且研究的领域大部分集中在反刍动物。
4.2.3 缺乏科学评价体系 目前,研究和实践中还缺乏一个科学统一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依据仅限于饲料产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忽略了其生物学特性,这对生物学方法加工技术开发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现行的秸秆处理技术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到生物方法,是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发达国家已形成了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成分、采食量及饲料转化率等技术体系,秸秆饲料化的生产设备达到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和电脑自动控制,实行连续生产,秸秆饲料品质稳定。
将来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体现在能够保持饲料中各营养成分的均质性,显著提高其饲料价值;提高饲料消化率、适口性以及采食量,有效地减少饲料损失浪费;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养殖环境污染,加快畜禽的生长速度;改善产品品质,生产“无抗奶”、“绿色肉”、“高档毛皮”;制作简便,成本低廉,便于包装、贮存和运输;有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畜禽生产;能创造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后在加强秸秆利用的方向上应做到:在认识上实现秸秆从传统农业副产品向重要农产品转变;在利用方式上实现秸秆从简单的利用向综合利用转变;在利用机制上实现秸秆从自给自足利用向商品化利用转变;在利用规模上实现秸秆从部分零散利用向区域化、规模化利用转变;在管理上实现秸秆从粗放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5.1.1 加强秸秆循环经济配套技术的研究,重点放到应用系统组合营养技术调制利用干秸秆方面。
5.1.2 研究制定利用秸秆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措施。
5.1.3 深入探索利用秸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及特点,不断完善利用秸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路线。
5.1.4 加强秸秆饲料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数的研究,逐步提高秸秆饲料加工的装备水平。
5.1.5 继续加大青贮饲料和氨化秸秆等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不断地加强生物性秸秆饲料综合调制高新技术的普及力度,同时不断地加强生物性秸秆饲料综合调制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5.1.6 加强以养殖户(场)为主的技术培训及指导,提高秸秆利用户的实际操作水平。
5.2.1 加大农区的种作物资源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秸秆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和流通管理机制。
5.2.2 加大对秸秆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投入到秸秆综合利用高新技术、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普及以及秸秆养畜示范项目建设。
5.2.3 重视和发展秸秆生产,与种植业生产布局结合起来。
5.2.4 制定和完善秸秆利用鼓励政策,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