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玉 宋 超
(江苏省东海县牛山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东海 222300)
消毒工作是规模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卫生保健工作中环境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环境卫生消毒保持猪场内清洁卫生,降低猪场内病原体的密度,净化生产环境,为猪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保进猪群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对提高养猪生产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现就当地规模户养猪场在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的消毒方法作以简要阐述。
消毒药物作用的发挥,必须使药物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消毒环境中存在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等)与消毒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可结合成不可溶性的化合物,这样就阻碍消毒药物作用的发挥。故在对猪场消毒之前应做彻底的机械清除。
一些规模养殖场的饲养人员认为,只要加大消毒药剂量就可以杀死一些病原微生物。所以,养殖户消毒普遍存在加大使用消毒药剂量现象。
目前,市场上很多消毒剂属低毒高效,并且刺激性小,可以带畜消毒。但带畜消毒时的操作一定要严格控制。雾粒过大则在空气中下降速度过快,不能有效地与空气中的尘埃、病原体进行接触,起不到消毒的作用。雾粒过小易被猪吸入肺泡,引起肺水肿、呼吸困难等一系列消化道的疾病。
目前,兽药市场上多种多样、不同名称的消毒药令人眼花缭乱。养殖户在选择消毒药时应注意品牌,选择有信誉的厂家以保证质量,不要贪图便宜。另外,在消毒时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消毒药,这样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有的养殖场户将买回的消毒药随意放置,有的甚至放在室外,任其风吹日晒,这样会使性质不稳定的消毒剂加快分解,降低了消毒药的有效浓度。所以,消毒剂应避光、密封保存,尽量选择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消毒药。
2.1.1 工作人员消毒
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消毒方法是采用喷雾消毒方式:进场人员应在走过消毒通道时全身喷淋后,换穿场内专用工作衣、鞋进入生产区内;进场人员应在更衣室内穿罩工作服,更换场内专用工作鞋,双手在消毒盆内浸泡消毒后,以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内。工作服、鞋用完后可悬挂于更衣室内消毒,紫外线消毒需照射2 h左右。工作服、鞋应定期进行洗涤清洁、消毒。
2.1.2 进入猪场车辆消毒
本场车辆自场外返回需进入生产区内时,应经过车辆消毒通道经喷洒消毒剂对其外表面及所载物体表面消毒后进入。
如车辆装载过致病畜禽及其产品,或自有疫情地区返回时,应在距场区较远处对车辆内外(包括驾驶室)、车底盘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内,但7 d内不得进入生产区。
2.2.1 非生产区的卫生消毒
非生产区包括生活区、辅助生产区(办公区)和饲料加工区。对非生产区应经常清扫,保持其清洁卫生,定期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2.2.2 生产区内的卫生消毒
圈舍每日清扫,每周使用消毒剂消毒1~2次。场外有疫情威胁时,可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增加消毒次数。场内局部发生疫情时,对有疫情猪舍外的道路可铺垫麻袋或装锯末编织袋,在其上泼洒消毒剂。
2.2.3 对赶猪通道、装猪台的消毒
每次使用后立即清扫、冲洗并喷洒消毒剂。
各类消毒剂在使用时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消毒目的采用合适的浓度,浓度过低就不能达到我们的消毒目的,一般来说,提高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可提高杀菌能力和加快反应速度,但浓度过高,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对人畜的毒性和对消毒对象的腐蚀性也相应增加。
各种消毒剂杀灭病原体需要有一定时间。消毒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消毒剂的化学特性、浓度有关,也与病原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有关,与消毒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也有关。一般来说,消毒剂对消毒作用的时间越长,其效果越好,消毒时间过短,常导致消毒不彻底。
通常在温度较高条件下消毒剂对病原体的杀灭力增强,并可缩短消毒时间,低温条件下杀灭力下降或失去消毒作用。如在使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猪舍时,温度低于15℃时,消毒效果不理想,达到18℃以上时消毒效果良好。酚类消毒剂消毒时温度提高10℃,则消毒速度提高8倍。
猪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熏蒸消毒有明显影响。如常用于猪舍熏蒸消毒的甲醛、过氧乙酸,在相对湿度60%~80%时消毒效果最好,干燥时消毒效果不理想。如果要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建议采用青岛派如环境科技公司生产的加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