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社区职业-社会康复的实践与思考

2012-01-25 14:43崔旭伟刘辉霞聂益利周鹏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服务站工伤保险工伤

崔旭伟,刘辉霞,聂益利,周鹏翔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南车株机”)是中国南车旗下核心企业,员工1万余名,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属于机械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是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的行业。即使公司采取了工伤预防宣传措施,但每年仍发生工伤事故100余起,因工受伤人员达50人。为了提高公司安全生产和对职工予以人性化关怀,公司和株洲田心医院合作,在湖南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管理服务局(以下简称“省医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省内第二家工伤保险社区服务站(community serviceof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工伤保险社区服务站是省医保局为了使工伤康复实现医院和社区的无缝对接,加快推进工伤社区康复进程,在国内率先提出并成立的一个专门为职工提供工伤预防、体检和工伤保险政策咨询,为工伤职工回归家庭和社会提供职业和社会康复服务的社区咨询服务站。该概念的提出和社区服务站的推进,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赏和认可。南车株机工伤保险社区服务站在3年摸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国际友人、领导、公司、家庭和工伤职工的一致好评。

1 工作情况

1.1 基本情况 南车株机工伤保险社区服务站成立于2008年10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促进工伤职工全面回归家庭、社会,尽早重返工作岗位”为宗旨,把单位工伤职工及其家属作为服务对象,以香港工人健康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平台,职工医院——田心医院为基础,南车株机为组织管理平台,借助省内专业康复资源,因地制宜为公司职工及家人提供职业-社会康复服务。服务站由通过专业社区康复培训的护士长任组长,另有社会康复协调员和社会工作者各一名。

1.2 主要服务内容

1.2.1 加强工伤预防宣传工作 服务站通过印发工伤预防宣传单,出版工伤预防画报、海报,利用公司广播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知识培训,定期组织体检。在生产任务繁重或天气炎热的夏天,服务站与公司工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到一线对员工进行现场探望,心理咨询,告知心理减压方法,设法缓减职工心理压力和疲倦,及早进行心理干预。医院在公司生产部门建立医疗巡诊站,组织医务人员到工作现场,为一线员工送医、送药、送温暖等。做好工伤预防的每一环节,尽量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

1.2.2 狠抓康复早期介入工作 在工伤发生早期,根据湖南省医保局早期介入要求,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做好“送政策、送温暖、送知识、送健康”工作,即代表省医保局为工伤职工送去工伤保险政策、康复知识宣传手册;提供康复辅导,进行心理和康复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对有情绪或心理存在问题的职工和家属,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根据测评结果与临床医生一起制定救治康复计划,为工伤职工早日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1.2.3 夯实职业、社会康复基础 由于公司为机械制造业,工种分类繁多,且相同的工种在不同的事业部工作流程和重点又有很大区别,服务站采用香港工人健康中心梁国辉董事提出的渐进式复岗训练和中山大学卓大宏教授提出的职业康复培训法[1],采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开发研制的职业能力测评(CETTIC)系统,对工伤职工的知识水平、自身能力与技能、心智活动、兴趣倾向、人性特征和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实施测量和判断评鉴;评估其实际能力和发展途径,分析其职业适合方向,提供实际生产训练场所,且按照生产部门的产品质量、数量和实际操作规程进行培训[1],让其尽快返岗或适应新的岗位工作。服务站还为工伤职工提供职业康复评估,如职业调查、现场工作分析评估等,为工伤职工提供与单位领导直接对话沟通的机会,以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社会康复方面,服务站主要采取个案和小组管理模式。主要服务内容有心理疏导、政策信息提供、医疗康复知识干预、紧张家庭关系协调、互助组活动、传统节日探访、生日庆贺、促进就业干预、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落实工伤待遇、伤残和社会适应辅导及训练、协调与单位的关系、家居环境改造以及其他持续跟进项目等。

1.2.4 落实家庭病床事务 为减少工伤职工外出就医的不便和麻烦,为工伤职工提供安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如送医、送药,提供家庭康复训练和指导,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宣传预防保健知识。

1.3 取得的成效 工伤保险社区服务站依托省医保局、中国南车这一管理平台,以田心医院为基础成立的社区咨询服务站,为工伤职工搭建起了一座沟通服务的桥梁,承接了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医院、工会、残联的延伸服务工作。3年来,服务站共服务新老工伤职工300余人,工伤职工服务覆盖率达到95%;家居探访100余次,家居环境改造3次,个案面谈1000余人次,调解工伤和单位矛盾纠纷10起,其中严重的劳资纠纷5起。服务站对55岁以下女性、60岁以下男性工伤职工调查,复岗率达到92.3%。自服务站成立后,公司工伤事故有了明显下降,工伤保险基金支出与2008年相比,3年连续下降10%,也未发生工伤职工因劳资或工伤纠纷信访、上访和“泡医院”等现象,现在,无论是在职职工还是工伤职工的满意度均有提高,同时还为安全生产做了大量的工伤预防宣传工作。

在3年的工作实践中,服务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效应,得到了单位领导、工伤职工、家庭和社会的一致好评,解决了社区康复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六位一体”中最为薄弱的难题。确保工伤职工出院后享受到个性化的社区康复,也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了新的内容[2]。

2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南车株机保险社区服务站是社区康复中采取单位-职工医院合作的一种特殊模式,它弥补了社区康复中单独参保单位模式或职工医院模式的弊端,如工伤职工与单位矛盾协调困难、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运营成本高等,是社区康复5种模式中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既解决了患者来源的问题,也解决了运营成本较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还解决了筹资问题[2]。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亟需完善的地方。

2.1 宣传力度不够,接受程度低 部分单位、医院和职工对社区服务站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理解,不重视。认为服务站工作轻松,经济收益不佳,过分夸张了职业社会康复的重要性等。

2.2 费用支付不畅,工作积极性受挫 自服务站成立以来,一直采取由省工伤康复中心先核定支付项目,再到省医保局进行费用结算。由于目前省工伤康复中心职业-社会康复专业人员缺乏,核定人员对支付项目内涵不明了,经常存在意见分歧。费用支付严重滞后,常常年前的费用被拖到年底,导致领导不满,工作积极性大大受挫。报销项目中,还有部分地州市经办机构对职业-社会康复项目内涵不了解,扣压严重。

2.3 人才培养难度大,外出学习成本高 专业的社区康复人才,尤其是具有职业-社会康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缺乏,且本地这方面的培训机构少,水平也较低;大专院校的培养主要停留在理论上,实践基地整体水平不高。每次培训不得不选择去香港和北京,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

2.4 多方合作模式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社区康复是一个精细的社会工作系统,包括医疗、职业和社会康复,需要多组织、多专业、多团体的共同参与[2]。目前,残联、民政、卫生、劳动、社区、单位和医院在共同关注社区康复服务上,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服务监管模式[3],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考核指标不尽成熟,主要停留在对硬件的考核,对服务内涵和实际成效的量化考核指标缺乏或没有。

3 社区服务站持续发展的思考

在工伤保险政策指导下开展工伤保险社区服务,顺应了劳动和卫生改革的潮流,也顺应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这场改革中,做到以开展工伤保险社区服务为切入点,以实施“预防知识普及化,工伤职工便利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工伤康复社区化,社区服务一体化”的“康复一次,服务一生”为基础,构建成一个“功能合理、优质高效、方便群众”的工伤保险社区服务新体系,这是工伤保险服务的又一便民举措。探索出一套适合我省实际的工伤保险社区服务模式,为工伤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是政府、单位、社区、工伤职工和家庭共同期盼的一件大好事。

3.1 加大宣传力度,让社区康复深入人心 目前社区康复服务还未深入人心,普及程度和接受程度不高,甚至有人认为“社区康复服务对残疾人的生活影响不大”,而以“社会团体”为服务主体,“社区设施”服务活动的影响相对较高[4]。所以我们应加大社区服务站的宣传力度,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多向职工宣传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和内涵。

加强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目前很多职工没有认识到疾病的早期康复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往往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而家属对长期社区康复锻炼缺乏认同或不信任,使患者不能长期坚持在社区康复训练。因此应加强社区康复的宣传力度。可利用“助残日”为社区居民进行康复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提高社区康复认同度。纸质媒体可以采用墙报、板报、软广告、宣传折页印发、创办成功案例集和借用公司报纸开辟专栏等;网络媒体可采用微博、建立QQ群、网站制作等;电广传媒可借公司广播、光盘、收音机甚至电视频道进行软广告宣传等。可以组织策划高质量的互助组活动和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等。让职工知道有一个这样属于他们的组织。为了得到领导的重视,应建立健全请示汇报制度,做到多请示、多汇报。

3.2 优化报销流程,让社区服务站走得更好更快 一个机构的正常运营需要良好的财务支持体系。医保经办机构费用的及时支付,是保障社区服务站良好运营的关键环节。社区服务站主要筹资来源是购买工伤保险服务项目、公司和医院的小额拨款,其中工伤保险基金对项目的支付是整个社区服务站经费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畅通的报销机制,将大大挫伤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项目报销时,不应该再转入其他协议医院进行核定,而应该直接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然后和其他服务项目同时进行联网结算,优化报销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来回跑动,提高工作效率;社区服务站不再因为费用迟迟不到账而导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

3.3 加强社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让社区康复更专业 加强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力度,搭建社区康复人才梯队。首先要选择适宜的人员承担社区康复管理、专业技术指导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协调工作。其次,对社区康复人才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晰,实行人员上岗培训制、聘任制和考核制度;加大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自学、进修、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提高康复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第三,提高社区康复服务内涵,规范社区康复的医疗文书书写和健康档案的建立;建立与上级医疗康复机构顺畅的转诊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康复专业人员技术职称晋升制度和社区康复协调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激励政策,提高社区康复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稳定队伍[5]。

3.4 整合多方资源,让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更健全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康复规划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民政、劳动、卫生、残联、单位和社区要群策群力,将社区康复服务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型发展,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社区服务站要按照考核标准保质保量完成日常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如建立规范的健康档案、康复训练档案、各类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职责,深入了解工伤职工的康复需求,保证康复训练的科学和有效性;大力培养社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和康复协调员或社会工作者;坚持探访和评估制度,必要时进行有效转介。上级政府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尽量做到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工伤保险社区服务站只有不断苦练本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优化工作流程,得到相关部门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才能得到广大职工们的认可和接受,才能丰富服务内涵,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的职工受益。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9-641.

[2]刘辉霞,周鹏翔,申美平.湖南省工伤保险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初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91-994.

[3]卓大宏.关于正确处理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几个关系[J].现代康复,1997,(6):402-403.

[4]俞贺楠,裴宇.中国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生活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抽样调查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25):223-224.

[5]张金明,赵悌尊.国际社区康复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社区康复工作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2):184-186.

猜你喜欢
服务站工伤保险工伤
翠苑一区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揭牌
工伤保险缴费不实 待遇有争议怎么办
漫画
商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可以同时享受吗
陪客户喝酒后死亡是否算工伤
投资3,000万进军水产料!建100个养虾服务站,这家猪料公司欲在水产业一展身手
早退途中出车祸 不予认定工伤
河南省公立与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站三年发展比较分析
公司烧饭农妇意外坠亡是否认定工伤
我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