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法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症40例

2012-01-25 18:44:54赵存彦丁里玉侯小双李春香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4期
关键词:经血月经周期肾虚

赵存彦 丁 芳 丁里玉 侯小双 孙 琦 李春香

(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卫生院,河北 衡水 053511)

子宫内膜增厚症,是指子宫内膜在炎症、内分泌紊乱,或某些药物的刺激下引起子宫内膜过度生长的一种疾病。子宫内膜增厚多见于月经不规则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是一种可逆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子宫内膜增厚症属于中医“崩漏”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其病因多为肾虚、血瘀、脾虚、血热等,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无规律、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淋漓不净等症状。本文通过长期临床经验总结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单纯性子宫内膜增厚症,疗效确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肾虚血瘀证诊断标准:①月经周期紊乱,突然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鲜红或色紫,挟血块;②伴有耳鸣心悸、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膝酸软;③或小腹或少腹疼痛,痛处不移;④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

1.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妇产科学》〔1〕诊断标准如下:①临床表现:子宫不规则出血,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②妇科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盆腔无子宫及附件器质性病变;③出血期或经前期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单纯性增生期变化。

1.3 排除标准 ①生殖系炎症及生殖器官肿瘤、感染引起的子宫出血;②全身血液系统及肝脾肾重要脏器疾病引起的出血;③宫内节育器或异物引起的子宫不规则出血;④与妊娠有关的异常子宫出血;⑤近期曾用激素等相关药物治疗,致药物疗效标准难以判断者。

1.4 研究对象 以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河北省中医院妇科专家门诊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病例40例,年龄42~53岁。采用服药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对收集的病例进行疗效观察。

1.5 方法 将纳入观察病例,于出血期给予补肾活血法中药治疗,具体方法:补肾方:巴戟天15 g、菟丝子15 g、沙苑子15 g、鹿角霜 15 g、枸杞子 15 g、当归 15 g、香附 15 g、坤草 15 g、泽兰15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等,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次200 ml,上午、下午各1次,连用7 d。活血方:生蒲黄、五灵脂各15 g,艾叶10 g、小茴香12 g,每日1剂,水煎温服,于晚睡前服用100 ml,连用4 d。两方共奏补肾活血止血之用。血止后根据患者症状,在补肾方基础上随证加减,侧重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等以滋养肝肾;侧重脾虚者加党参、黄芪、山药等补肾健脾补气摄血。

1.6 疗效判定

1.6.1 治疗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崩漏”的疗效评定。治愈:服药3~4 d后阴道出血止,连续3个月经周期规律,经期正常,伴随症状明显改善,停药半年以上,回访无复发者。有效:服药5~7 d后阴道出血止,月经周期基本规律,月经量稍多,持续7~10 d,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经3个周期治疗,阴道出血无改善者。

1.6.2 观察指标 B超监测子宫内膜的变化;检测血清雌孕激素水平。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观察 本研究所收集到的病例治疗前均有月经周期的紊乱,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其中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者10例,伴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舌红者5例,气短乏力,饮食不佳者8例,伴月经色暗有血块,行经小腹疼痛者17例。40例患者服上方后伴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月经周期基本规律,经期较前明显缩短。其中5 d内出血停止者28人,7 d内出血停止者10人。

2.2 血清雌、孕激素水平 40例患者在治疗前血清E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经补肾活血调整治疗3个周期后,其中38例患者血清 E2含量明显下降〔(196±45.6)pg/ml vs(83.5±32.6)pg/ml,P <0.01〕,P 含量显著升高〔(0.3±0.21)ng/ml vs(1.5±0.48)ng/ml,P<0.01〕。2例患者经治疗后,E2、P含量都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 B超监测显示治疗后子宫内膜明显变薄,治疗前为10.2~22 mm,平均(14.87±3.25)mm;治疗后为5~8 mm〔平均(6.86±1.43)m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 疗效 治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3 讨论

子宫内膜增厚症属于中医“崩漏”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症,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损伤,胞宫藏泄失常,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非时而下。《仲景全书·妇人规》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明确指出崩漏属月经病范围。大多医家认为本病的根源在肾,如《傅青主女科》“经水出诸肾”,《医学正传》“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主封藏,为先天冲任之本,肾虚封藏失职,胞血失于固摄而成崩漏。脾气虚弱,统摄无权,以致冲任失固;气虚运血无力,致瘀血内滞;或情志所伤,肝失调达,气滞而血瘀,终至瘀血阻滞胞宫,血不归经而外溢。崩漏最常见出血因素是血瘀,正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瘀结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离经之血必将成瘀,瘀血内阻,新血难安”。而脉络瘀阻,血行不畅,又有碍于肾气的化生,故惟有瘀去而新生。可见,肾虚与血瘀相互为因,共同导致本病的发生。

西医对子宫内膜增厚症除采用清宫、止血、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外,还多选用孕激素及促排卵等方法治疗,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但易复发,并可导致代谢和内分泌失调等方面的不良反应〔2〕。古今中医对本病的治疗论述较多,临床疗效显著。如明·方约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治崩大法,至今仍为临床治疗崩漏所遵循,以调理脏腑,平衡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止血、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的目的。本文所纳入病例,年龄大多在42~53岁之间,生理上属于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妇女因年龄逐渐增长,脏腑功能渐减,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天癸亏竭;肾虚封藏失职,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致使形成崩漏〔2〕。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气虚运血无力,致瘀血内滞;或肾虚水不涵木,肝失调达,气滞而血瘀。此期子宫内膜增厚症患者多为肾虚血瘀型。故采用补肾活血方法治疗。方中巴戟天、沙苑子、枸杞子、菟丝子、鹿角霜等甘温补肾,以填真精共为君;当归、香附养血调肝,茯苓、炒白术培补脾土,资化源,以补先天,且补气摄血为臣;坤草、泽兰、生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调经,艾叶、小茴香温经散寒止血为佐;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诸药合用,虚实兼顾,共奏补肾固冲,活血止血之效,使之攻补兼施,祛瘀而不伤正,止血不留瘀。临床观察发现,补肾活血法对围绝经期单纯性子宫内膜增厚症疗效显著,预后较好,不良反应甚少,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而对青春期、育龄期子宫内膜增厚是否有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1 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2.

2 李云端,王 玮.固肾止漏胶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3;25(12):897-8.

猜你喜欢
经血月经周期肾虚
“大姨妈”应接不暇或子宫肌瘤作怪
家庭医学(2022年20期)2023-01-09 10:21:34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慢性前列腺炎和肾虚有什么关系?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伴侣(2019年12期)2019-12-27 09:29:29
经血发黑怎么回事
透视“肾虚综合征”
经血逆行说倒经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11
肾虚是种文化病
经血颜色发黑是何因
伴侣(2017年1期)2017-01-10 18:05:03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
伴侣(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