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慈煦辨治疾病的经验总结——“上损、下损,治取中”经验举隅

2012-01-25 15:01:20陈继婷万盛全康继红龚小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0期
关键词:陈老水湿风湿性

陈继婷 万盛全 康继红 杨 毅 龚小雪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司法警官医院门诊部,贵州 贵阳 550007

陈慈煦 (1917—1983)系贵州省首批名老中医,行医五十余载,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对中医经典和各家学说研究至深,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现举其“上损、下损,治取中”经验以资同道共享。

1 调中健脾,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

中医学中并无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主要症状的表现,属于中医的水肿、咳喘、心悸等范畴。关于水肿、咳喘、心悸等的论述有较多记载。《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云:“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素问·水热穴论》云:“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陈老认为本病的病机是: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由经脉传入心,心阳受损,心火衰则脾阳亏虚,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横溢则成水肿;脾虚不能滋生肺金,则肺气虚,气虚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则水气横溢而成肿;水气射肺发为喘咳;水气凌心则为心悸;病久则心血不足,气血两虚,气虚不能摄血,血液妄行则为咳血,病久则心阴易亏,君火独亢,灼烁肺金,亦可发为咳血。故在治疗上陈老强调治水为要,而治水的关键在于调整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其中尤以脾肾为要,使肺之通调、脾之健运,肾之开合恢复正常,则水肿自愈。陈老认为:健脾利水为治疗本病的主法,可辅助以镇心安神、肃肺平喘、止咳化痰、祛风除湿、补益入院。西医查体:血压:110/60mmHg,端坐呼吸,全身浮肿,两腋下可闻及湿罗音。心界扩大,心尖区闻及收缩区Ⅳ级杂音,向左腋下及心前区传导,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雷鸣样杂音。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肝在肋下三横指,脾刚扪及,两下肢浮肿。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及狭窄,心界向左扩大,心衰Ⅲ度。中医症见:面目及下肢浮肿,心慌,心悸,纳差,尿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陈老辨证为脾虚,土不生金,肺失通调,水湿潴留。治宜健脾益气,利水平喘。处方为:

黄芪15g,潞党参15g,白术12g,朱茯神15g,杏仁12g,泽泻15g,大腹皮15g,木香9g,椒目9g,百部15g,木防己12g,龙齿 (先煎)15g,姜汁炒桑皮12g,4剂,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后,下肢肿消,小便增长,再进3剂后能平卧,并能下床活动。效不更方,前方加减进治。住院31天后,心衰控制出院。

病例2:吴某,女,39岁,因心悸、气短6年,加重6日伴全身浮肿入院。西医查体:血压110/70mmHg,端坐呼吸,面部及四肢水肿,两腋下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界扩大,心尖处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和舒张期雷鸣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肝在肋下4cm,脾在肋下1.5cm处扪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血沉102mm/h。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及狭窄,心界扩大,心衰Ⅲ度。中医症见:面目青黄浮肿,双下肢水肿,心悸气短,眠差,多梦,不思饮食,全身关节疼痛,尿少,不能平卧,舌淡紫,苔黄腻,脉细数无力。辨证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水饮凌心,脾虚化源不足,加之久病而致气血两虚,治宜健脾利水,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佐以疏风通络。处方:黄芪15g,潞党参15g,炒白术12g,朱茯神15g,当归9g,川芎6g,炒枳壳6g,砂仁 (后下)4g,车前子 (包煎)10g,泽泻10g,鸡血藤10g,丹参9g,秦艽9g,甘菊花9g,炒谷麦芽各9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水肿明显消退,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加减治疗一月,水肿全消,肝缩小2cm,脾缩小1cm,心衰控制出院。

按语: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多从水肿、咳喘、心悸等论治。朱丹溪云:“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出现的水肿、心悸、咳喘等诸多症状,皆是水湿引起。而产生水湿的源头是肺、脾、肾三脏功能是失调所导致,而脾主运化水湿,是升降之枢纽,又是关键所在,所以陈老从调中健脾,利水为主进行治疗,使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水湿除,则肿消,咳喘止,心悸安,可见调中健脾,实为本病治疗之关键。

2 甘温扶阳,调补中州,治产后疑难病症

病例:杨某某,女,41岁。初诊时间:1980年4月5日。患者于1979年11月流产后,因流血过多不止,于12月下旬又行清宫术,术后即畏寒、背部及胃脘冷痛,心烦、手足心热、咽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数。曾先后服用小柴胡汤、玉屏风散、当归四逆汤及麻黄附子细辛汤,时或有小效,终未痊愈。遂请陈老医治,陈老诊后分析:心烦、手足心热、咽痛、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而畏寒、自汗、背部及胃脘冷痛、舌淡苔白又为阳虚之症。病起于小产后失血,症状复杂,寒热交错。证属阴阳两虚,治则应宗《灵枢·始终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与甘药”之旨,方用黄芪建中汤与桂枝龙骨牡蛎汤合方加减,处方:

黄芪20g,桂枝6g,白芍15g,当归10g,龙骨 (先煎)10g,牡蛎 (先煎)15g,桃仁6g,红花4.5g,生姜3片,红枣5枚,6剂,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阴道有少量紫黑色血块流出。二诊去桃仁、红花,加太子参30g,炙甘草6g,服12剂后,病痊愈。

按语:此病例为治疗产后阴阳两虚之证,症状复杂,寒热交错,治疗棘手,陈老辨证执简驭繁,抓住病机要领,因病起于流产后失血过多,气随血脱,阴阳俱虚,寒热错杂便是病机的反映。陈老治疗宗仲景之法,从脾胃入手,用甘温建中,平调阴阳之剂,建立中州,使中州生化有源,营血渐复,气血生源充足,阴阳调和,脏腑得以滋养,则寒热缓缓而除,诸症皆消。陈老考虑患者反复出血,时间较长,病情顽固,依古训“顽疾多瘀血”的观点,判断体内必有留瘀,遂一诊加小剂量桃仁、红花去其瘀血,后加太子参、炙甘草以扶正。

讨论:陈老在临床诊疗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及产后病虽不是脾胃病,但是陈老治疗时,从脾胃入手,用调中健脾,甘温扶阳、调补中州之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陈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全身精气的输布运动中起着枢纽的作用,有斡旋之功。如果脾胃功能障碍,则其他脏腑得不到精气的营养,那么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病,如李东垣所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陈老在治疗一些产后、久病及素体虚弱的病患时,多从脾胃论治,注意恢复其运化功能,使脾胃一运一纳,生生不息,以致诸病皆愈。陈老说,这就是“上损,下损,治取中。”

猜你喜欢
陈老水湿风湿性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心态·读书·运动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药物水杨酸钠与5%碳酸氢钠耳静脉注射治疗猪风湿性后肢瘫痪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4
蒙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01例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美托洛尔在风湿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陈伯老同志的“认真”
飞天(2014年12期)2015-01-07 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