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砾 易法银
1.广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01;2.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07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有着“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在湖湘医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对湖湘医家医著、湖湘中医文化、湖湘道地药材和湖湘民族医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湖湘医学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986-1989年禹新初[1]零星整理了部分湖湘医籍,继而曾勇[2]系统收集了自先秦迄今二千多年来湖南医学著作480种,出土医书14种,及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书、医史专著、人物传记、笔记杂说等数百卷中的有关内容著成《湘医源流论》。书分渊源、学术、人物、医籍四篇,研究湖南医学源流;由湖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3],该书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内容囊括了内经、伤寒、金匮、诊法、医案、医话、养生、杂录等各方面,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堪称湖湘医学之大成。
潘远根[4]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湖湘医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即可看到湖湘医学的兴盛。其后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又为湖湘医学增色。晋唐时期,湖湘医学走入低谷,而后又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易法银等[5]收集考证了有关史志、医籍及著述,共录民国前之湖湘名医666人,编著成《湖湘名中医略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取存著作者68人,分“生平简介”、“医籍简介”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部分,以显示湖湘医学的繁荣;中篇按朝代之序辑与民国前湖湘名医有关之史志文献,以示湖湘名医之辈出,下篇将与湖湘中医有着密切关系的《马王堆医书》、医圣张仲景、炎帝神农氏、药王孙思邈作一概述。张璐砾[6]收集了散落的文献,探讨了刘月恒《生草药性方谱》的学术特色。万胜等[7]认为湖湘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悠久、著述浩繁、内容丰富、收藏分散的特点,是湖湘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并对当代湖湘五大名医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和欧阳锜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8]。
在湖湘医家妇科学方面,魏飞跃等[9]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挖掘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在湖湘医学伤寒论研究方面,刘仙菊[10]通过文献整理,提出了“湖湘仲景学说”的概念,认为湖湘大地为仲景学说的发祥之地,亦是湖湘仲景学说的起源之地,湖湘医家在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精究考据,尊重经旨,提“相体辨治”,完善体质学说。
何清湖[11-14]从湖湘文化源流以及湖湘历代名医探索了湖湘中医文化的渊源。湖南,自古就有“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之美誉,自炎帝于姜水而徙于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迭起,书院崛兴,承前启后。荆楚之域,历代名医更是迭起不穷。初有炎帝神农尝百草;汉·苏耽“橘井泉香”流芳百世的佳话;长沙马王堆出土古医书14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者毕具,可谓中国医学稀世之璧玉;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汇聚成浩瀚的湖湘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做过长沙太守,故亦有称“张长沙”者,其方亦被称为“长沙方”;药王孙思邈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其《千金要方》即撰于此。综观历代湖湘医家所著,医经、伤寒、金匮和养生等面面俱到,形成湖湘中医文化体系;何清湖还总结了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的湖湘中医精神特质;阐述了湖湘中医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湖湘中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现代湖湘名医、建立湖湘名医俱乐部的发展模式。
道地药材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是湖湘中医的特色,湖南省地形地貌为东、西、南三面山地围绕,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泊平原密布优越的地势气候蕴藏了丰富大量的药用植物,蔡光先等[15]主编的《湖南药物志》该书收集药物近5000味,其中植物药2077种,动物药256种,矿物药51种,道地特色药材有玉竹、吴茱萸、湘莲、栀子、白芷等,基本收集了湖南境内全部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全面系统地整理湖南省的中药资源,总结近40年来湖南本草学的发展情况,突出湖南特色,系统地总结了湖湘名家、名方及流传于民间颇有疗效的单方、验方。葛晓舒等[16]也对湖南中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进行述评。
湖南省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55个,近700万人口,湖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省内四大主要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即土家族医学、苗族医学、侗族医学、瑶族医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至1984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欧志安[17-18]先生先后在《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或报道有关湘西苗族医药研究成果。欧志安研究完成的《湘西苗药汇编》[19],获1981年度湘西科技成果奖,拉开我国苗族医药研究的序幕。此后周卫华[20]探索了湘西苗药治疗妇科病资源。
同时湖南土家族、瑶族、侗族医药研究不断兴起,在学术上有较高的建树。田华咏等[21-22]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特色,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卫生保健和常用的土家族药物,在临床证治上重点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的命名与分类,还编撰了《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选录论文30余篇,包括“湘西土家族医药论述”、“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土家医脉学简析”等。在湖南瑶族和侗族医药方面,刘育衡[23]收集整理了湖南流传的瑶族“庞桶药浴”及药浴植物,湖南瑶族传统端午药市调查与比较研究等内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对湖南省境内侗族聚居地的实地调查,共考证侗药689种,整理医方1420首,辨考病名938种,病症453种。而诸国本[24]则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医药和苗族医药的历史、现状做了调查,总结了对当前民族医药继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开业和职称评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田华咏编纂的《湖南民族医学史》[25],共十章,25万字,分别介绍了湖南少数民族概况、南土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民族药资源、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和湖南省民族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等。
综上所述,湖湘地方医学内容丰富,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但我们应客观地看到,一方面,就湖湘地方医学自身内容来说,尚未能系统地揭示湖湘地方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研究湖湘地方医学流派而言,尚未对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和诊疗特色进行全面深入地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内容,探讨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促进湖湘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向更高层次发展。
[1]禹新初.湖南医籍考[J].湖南中医杂志.1986(4):55-57.
[2]曾勇.湘医源流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刘炳凡,周绍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潘远根.湖湘医学考略[J].湖南中医杂志,2001,17(4):2-3.
[5]易法银,阳春林,朱传湘.湖湘历代名中医传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张璐砾.刘月恒与《生草药性方谱》 [J].中华医史杂志,2010,40 (5):292-294.
[7]万胜,何清湖 (指导).湖湘中医文献的特点、作用及研究内容[J].中医药导报,2010,16(11):10-12.
[8]万胜.“湖湘五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D].导师:何清湖.: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
[9]魏飞跃,尤昭玲.清代湖湘医家妇产科特色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7):1303-1305.
[10]刘仙菊.湖湘仲景学说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9,25(6): 110-112.
[11]何清湖.探索湘医源流,发展现代湖湘中医文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5):1-4.
[12]何清湖.再论湖湘中医文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 10-13.
[13]何清湖,万胜.三论湖湘中医文化——打造现代湖湘名医[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9):5-7.
[14]何清湖.湖湘中医文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15]蔡光先.湖南药物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葛晓舒;易法银;阳春林;湖南中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述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4):39-40.??
[17]欧志安.论湘西苗族医药[J].贵州民族医药研究,1983(2):25-27.
[18]欧志安.湘西苗族初考[J].中南民族学报 (自然科学版).1984,(2):29.
[19]欧志安.湘西苗药汇编[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0.
[20]周卫华,米长忠,田华,袁带秀.湘西苗药治疗妇科病资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6,(80):161-163.
[21]田华咏.土家族医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22]田华咏.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23]刘育衡.湖南瑶族医药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4]诸国本.湘西土家族医、苗族医调查报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4(7):1-2
[25]田华咏.湖南民族医学史[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