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春
(江苏省海安县畜牧兽医站,海安 22660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2011年11月5日,笔者在诊疗过程中遇到1例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发生疫病的养殖户共饲养2头母猪,15头苗猪,未断奶,品种为长白。据畜主介绍:苗猪34日龄,2011年11月4日开始出现部分苗猪腹泻的现象,当天用庆大霉素给苗猪饮水,效果甚微。11月5日死亡1头。
2011年11月5日对发病猪进行临床诊断。病猪主要症状:食欲不振或食欲废绝,饮欲增强,被毛脏而无光,其中2头有呕吐现象,6头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呈白色和灰黄色,3头下腹收缩,腰背拱起,钻入垫草和母猪腹下,经体温测量14头,有5头体温偏低,母猪体温升高42℃,食欲不旺盛。
经剖检发现:病死苗猪的胃内容物充满乳凝物,胃底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含有泡沫和没有消化的乳凝物块,小肠变薄,弹性降低,淋巴结肿胀。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对猪舍、食槽每天用菌毒杀(主要成分为戊二醛)1∶300进行彻底消毒。
由于母猪体温高,第1 d给其肌内注射青霉素1 600万U和氨基比林10 ml;第2 d测量体温为39.5℃,故只注射1 600万U的青霉素;第3 d注射同剂量的青霉素。
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苗对健康苗猪实施紧急接种,仔猪注射1 ml。
所以苗猪供给充足的加有口服补液盐的水(配方: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钠3.5 g、葡萄糖20 g,水1 000 ml)。
对发病苗猪肌内注射干扰素肌内注射,每50 kg体重2 ml,1次/d,连用2 d;对有呕吐症状的苗猪每头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2~5 ml,2次/d,连用3 d;对不吃不喝的苗猪,灌服葡萄糖-氯化钠水溶液,以补充体液,每4 h 1次,每次18 ml,直至吃食为止。
4 d后,除特别严重的2只死亡,其余苗猪恢复正常。
(1)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
(2)做好猪场卫生消毒工作。可以选择碘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如稀戊二醛,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生长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工作,选择在中午天气最暖和时进行,消毒要均匀、彻底。
(3)加强饲养管理。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产前45 d和15 d注射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或猪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4 ml/头。仔猪断奶前7 d,肌内注射2ml/头,免疫期6个月。为防治本病发生,在发生过此病的猪场应该在秋末、冬季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5)猪场可试制自家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血清,可选4个月龄的健康生长猪,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2头份,1月后再注射5头份,再过1月左右,屠宰并分离血清,在血清中加入适量青霉素,存放于-10℃的冰箱中备用,用时自然融化,恢复至常温后,猪注射2~5 ml/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