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坚 邱丽颖 储敏
江南大学医药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金坚 邱丽颖 储敏
江南大学医药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药物研发和药物评价为出发点,笔者对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并以不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质量,通过问卷信息反馈表明收到较好效果。
药理学;制药工程;教学改革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是介于药学和医学的一门桥梁科学。其学科任务是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等,是制药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但是由于药理学涉及内容丰富,涵盖知识面宽,各章节间缺少相关联系,而且药物的种类繁多,同类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极易混淆,加之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薄弱,学时少,学生普遍觉得杂、枯燥乏味、抽象[1-2]。再加上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背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基础、办学环境、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均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3]。
制药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有较扎实的制药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解决制药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为了使目标在药理学教学中更加具体化,笔者以一份药品说明书为例,提出3个问题:药品说明书包括哪些内容,是怎样写成的?药品说明书的用途?就药品说明书而言,制药工程专业与医学专业的区别和联系?第1个问题涵盖了新药申报时所需的4部分材料,包括药物设计及其药学资料,药理药效作用,药物体内代谢动力学及毒理学内容。由新药研发人员根据每部分的实验综合写成的。第2个问题比较简单,药品说明书是为用药人服务的,或者说是指导医生用药的。有了前2个问题的基础,第3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明确了,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药理学的目的是为写说明书做知识的储备,医学专业学习药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说明书。当回答了这3个问题后,就明确了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药理学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观念认为,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双重桥梁学科[4]。近年来,随着医学不断发展,多学科在药理学的交叉渗透十分明显,药理学分支学科不断涌现,药理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明显滞后,既往的各种药理学教材迄今为止,药学、制药工程专业所用药理学教材仅是医学专业所用药理学教材的翻版。医学专业所用药理学教材,主要针对临床如何用药的问题,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是未来的医师所必需的知识。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企业工程人员,所注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制备高效、安全的药物。因此,笔者认为,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材应包括:①药物效应动力学评价;②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③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及药物毒理学;④药物中毒物的残留问题。各论药理学内容应以一个代表药的新药申报材料为案例,对代表药的研发过程及普通药理学内容进行详尽地阐述,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药物的来龙去脉有全面、充分地认识。因此在没有相关教材的情况下,笔者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并通过自编讲义,补充新的内容。
药理学是大药学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药理学》绪论部分的“新药研究与开发”一节,通常只做自学或了解内容,而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必要了解其整个过程和包含的全部内容,才能回答“药物说明书是怎样写成”的这个问题。以已上市的典型新药为例,从药物研发的背景、药物的分子设计、采用的实验方法及研究手段、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到最后上市的时间、效益及说明的问题等了解药物研发的过程,明确药理学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新药开发的一些现状,如原创成果稀少,移植模仿,不具有知识产权。即使是仿制药品,也存在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产的化学药品仿制药约占97%,药物创新是中国医药行业非常薄弱的环节。据药品注册权威人士透露,2003年受理的2 000多项新药临床研究申请中,绝大多数是国内企业仿制外国产品或专利失效后的通用药品,而不是自主开发的原创药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以这些具体的数据告诉学生以“产品仿制为主、大量重复生产、企业规模狭小和经济效益低下”为特征的产业格局必须改变,让学生明白研制创新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新药创制的欲望和职业责任感。
为了将课程的整体思路贯穿于整个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在各论的内容中,必须紧密结合内容的整体连贯性,将药品说明书中的内容讲透,使教材中抽象的实验数据的描述变得具体化。结合硝酸甘油的体内过程,增加药物代谢动力学设计原则,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动学参数等测定原理、方法及意义,解释了教材中给出的每个数值,从而较容易理解硝酸甘油静脉给药的原因。结合强心苷毒性反应,增加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内容、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通过对毒理学知识的了解,理解毒性反应的测定方法,认识毒性反应与不良反应的区别,加强药品安全意识。并根据强心苷致毒机制提出问题:能否在药物分子设计水平减弱强心苷的毒性?请阐明理由。
通过有针对性地增加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实验数据,而且将总论中的理论内容在各论中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连贯的药理学思维。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理学学时少,学生的生理学基础薄弱,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为此,笔者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科前沿进展,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以不同形式了解药理学进展。具体形式包括,①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教师指定的某类药物及要求对10篇以上文献进行综述,其中英文不少于4篇。不仅锻炼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②实验方法的整理:对某种药物的药物代谢、毒理学、药效药理学试验方法的进行整理和比较,总结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手段,并说明理由。③根据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根据生物药物的特点及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中实验方法和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可能的解决方法。④药物改造方案的设计:如根据抗心律失常各类代表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了提高其治疗效果,减轻毒性反应,如何进行这类药物的改造,试谈设计思路。根据奎尼丁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代谢特征,如何利用分析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判明其致毒成分?并根据其致毒机制,说明能否通过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增大用药的安全范围。⑤新药的药理药效设计:如重组抗高血压X,请设计药理学实验,评价其药理活性。请设计体现长效的药理学实验,评价融合蛋白GLP-1的药理学效应。
对于这些具体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通过积极查阅资料,咨询老师,同学之间探讨等形式,在理论课结束时,每个同学都能针对上述5方面内容各写出至少1篇文章。
为了更好地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对理论教学中进行改革的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和收回问卷均为100%。调查结果表明,90%的同学认为通过不同形式组织的教学活动,不仅丰富和补充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10%的同学认为,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好的,但要完成规定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辛苦,主观上不太情愿。
总之,在当前还没有适合于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理学教材的情况下,笔者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优化和补充。从学生反馈信息表明,这项改革是有益的教学实践。
[1]姚文娟,张伟.浅谈药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65-767.
[2]龚其海,杨丹莉,石京山,等.《药理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310-311.
[3]钟英丽,王征,饶力群.生物工程专业选修课——药理学教学内容改革设想[J].创新教育,2010(26):149-151.
[4]冯学凤.药理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47-14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reform of pharmacology o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JIN JianQIU LiyingCHU Mi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Pharmaceutics,Jiangnan University,Jiangsu Province,Wuxi214122,China
Pharmacology is a science that deals with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rug and body.It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in our pharmaceutical engineer major.Based on our training objectives,and drug research and evaluation,the teaching content in pharmacology is optimized and us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make sure the teaching quality.Questionnaires show good effect.
Pharmacology;Pharmaceutical engineer major;Teaching reform
G642
C
1673-7210(2012)09(b)-0151-02
2012-03-28本文编辑:谷俊英)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TS2457);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江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1ZYG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