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山主任中医师治疗眩晕经验*

2012-01-25 10:40董致郅谢春荣指导彭玉山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8期
关键词:诸药砂仁症见

董致郅 谢春荣 指导 彭玉山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 101400)

彭玉山主任中医师为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怀柔区首届名老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彭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中医脑病诊疗方面学验俱丰,尤其对眩晕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现将彭师治疗眩晕的经验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眩晕一症,《黄帝内经》责之于肝,刘河间崇风火,朱丹溪力主痰,张景岳偏于虚[1]。彭师认为,眩晕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倦过度、久病失血等皆可致晕,其中心肝脾肾、气血阴阳之虚为发病之本,风、火、痰(湿)、瘀之实为致病之标。其病位在脑,但病变关键在于肝、脾、肾诸脏的脏腑功能失调,其中又以肝为核心。

2 辨证思路

彭师认为眩晕为本虚标实之证,实为风、火、痰(湿)、瘀,尤以痰湿为甚;虚多见五脏阴阳气血不足,以肝、脾、肾为主。经长期临床观察,彭师认为眩晕患者有中年男子多伤脾、妇女多肝郁、老年人多肾虚等特点,诊疗时应详参病因病机,以脏腑、三因、四时、八纲等来综合分析以探求病源。针对发病急者多偏实的特点,多采用息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治其标;发病缓者多偏虚,多采用滋肾、养肝、益气、补血等治其本。尤重治肝、治痰(湿)两法的应用,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将军之官,独主风木,生之于水又生火,体阴而用阳,如水火不济或阴阳不调则内风旋动,上冒清宫,故常用疏肝、清肝、镇肝等法治肝为主;又“无痰不做眩”,故常予化痰、燥痰、豁痰等法除痰之源。辨治时或损其有余,或补其不足,灵活辨证,做到标本兼顾,治病必求于本。

3 辨证处方

3.1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恶抑郁。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症见眩晕,情绪不宁,郁闷烦躁,胸部满闷,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选柴胡舒肝散加减。

3.2 清肝泻火,化痰利湿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劲,主升主动。素体阳盛,性急多怒,肝阳偏旺,木旺生火,龙雷之火上升,风火相搏,火随气窜,痰因火动,上冒清宫,眩晕因作。症见眩晕,急躁易怒,口苦而干,或伴头胀痛,目赤,耳鸣,每因恼怒而上症加剧。舌红,苔黄,脉弦。治以清肝泻火,化痰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3.3 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或年老阴亏,阴不制阳,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冲扰于头,则发眩晕。症见头目眩晕,头痛而胀,急躁易怒,面色潮红,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等。治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选镇肝息风汤加减。

3.4 斡旋中州,调气和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禀赋不足,年老阳气虚衰,致中州失于斡旋,不能生化气血。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脑失所养,而发眩晕。症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懒言,四肢倦怠,心悸怔忡,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细或虚大无力等。治以益气养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3.5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脾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其气主升,主运化水湿。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或木旺客土,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其所养而发眩晕。症见头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时吐痰涎,纳少多寐,舌胖,苔浊腻或白厚腻,脉滑或弦滑。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6 燮理阴阳,补肾填精 脑为精明之府,髓之海。精气旺则脑纯灵,精气衰则脑杂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而发眩晕。症见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舌体瘦,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治以补肾填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但肾为水火之宅,肾精亏虚尚有偏阴或偏阳之别,临证时须燮理阴阳,故偏肾阳虚者常于六味地黄汤中加肉桂、附子等温阳药,微微生火以鼓舞肾气,阴中求阳。

4 用药特点

4.1 临证常用风药 巅高之上,唯风可到,故彭师临证常用1~2味白芷、防风、柴胡、薄荷、菊花等风药。此类药多辛香气雄,味薄升散,故取其轻清上逸,一则助气升阳,直达巅顶,使清阳之气灌注于脑,以壮髓海;二则醒脾助肾,以助化源。

4.2 活血化瘀药必不可少 盖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头为天象,清则灵,容不得半点杂和瘀[2]。久病入络,瘀血内停,交结脑府,阻滞髓络,阴阳之气不相续接,故眩晕缠绵难愈,迁延日久。因此,彭师常在上述治法中适当加牡丹皮、丹参、川芎、桃仁等活血药,多有效验。

4.3 适当应用重镇药 张山雷云“肝火上逆,肝风上扬,非镇不可”。《西溪书屋夜话录》云“风火炽盛,草木诸药,不能平旋动之威。非用石药之傈悍滑疾者,不足以胜之。故取重镇之介石药为法”。彭师常用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重镇药以潜藏浮阳。但应用此类药时常配伍砂仁、木香少量醒脾药以顾护胃气,以防重镇碍胃。

4.4 重视选用引经药 头为天象,诸阳会焉,手足三阳经皆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彭师常选用川芎、白芷、细辛等引经药作为佐使,引诸药上行头目,直达病所,临证多有良效。

4.5 始终贯穿保胃气药 镇肝潜阳多为质重降逆之品,性凉碍胃;清肝泻火类多为泻肝峻剂,寒凉太过可耗伤中阳。故彭师遣方用药时非常重视顾护脾胃之气,常用木香、白术、焦三仙、砂仁等以顾护后天之本,将保胃气药贯穿治疗的始终,使气血生化有源,升降有序。

5 典型医案

患者于某,女性,57岁。2011年7月12日初诊。1个月来头晕持续存在,昏沉不清,重时如坐舟车,视物动摇,乏力倦怠、四肢酸楚,嗜卧懒言,不能正常工作,纳谷不馨,大便不爽。测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查患者神志清,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气短懒言,舌淡胖,苔白,脉细无力。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经颅多普勒示脑动脉硬化血流频谱改变。气血不足,脑失所养则头晕目眩;血虚则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脾失健运则纳减体倦;脾土虚弱,湿淫于内,脾主四肢,湿流关节则四肢酸楚;脾虚传化失司,又湿性趋下故大便黏滞不爽。舌淡胖为脾虚之证,苔白,脉细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证。诊断:眩晕。辨证:气血亏虚挟湿。治以补益气血,燥湿健脾,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30 g,炒白术 15 g,党参 15 g,茯苓 15 g,当归 10 g,清半夏 9 g,陈皮 15 g,砂仁 6 g(后下),木香 10 g,焦三仙各 15 g,炙甘草 10 g,升麻 6 g。日1剂,共7剂,水煎服。7月20日二诊。眩晕大减,精神好转,纳食增加,但乏力多寐,晨起口干苦。舌色淡,舌质干,苔白,脉沉细。上方去木香、砂仁,加麦冬15 g,生地黄15 g,5剂。7月26日三诊。诸症继续好转,仍稍有倦怠,但不影响日常工作。继服5剂,并嘱饮食调养。

按语:该患者为气血亏虚挟湿之证,治以补益气血,燥湿健脾。方中重用生黄芪,甘温补中,升补脾气为君;党参甘平助黄芪补气,配当归补血;炒白术、茯苓守中有通,运化水湿;清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以上诸药共为臣药,使脾阳运而湿痰去。陈皮芳香醒脾,调理气机;砂仁、木香、焦三仙健脾消食,斡旋中州;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共为佐药。升麻取其轻清上逸,助气升阳,直达巅顶,使清阳之气灌注于脑,为使药。二诊时口干苦,虑温燥药伤及津液,故去木香、砂仁,加麦冬、生地黄以滋阴增液。诸药共伍,守中有通,补而不滞,标本兼顾,收效甚捷。

[1] 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0-171.

[2] 颜乾麟.颜德馨中医心脑病诊治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5-186.

猜你喜欢
诸药砂仁症见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自制蜜膏治反流性食管炎
养咽止咳桑叶方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打嗝不止嚼砂仁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红楼梦》中的人为何饭后喜嚼砂仁
阳春春砂仁年产值超16亿元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