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娟 阮晓芳
(云南景谷中医院内科,云南 景谷 666400)
颅内囊状动脉瘤是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约占80%左右,然而由于基层医院检查手段简陋,及神经内科医生的奇缺,简单到头颅CT尚未能普及,使无症状动脉瘤的检出非常困难,其病死率30天内高达60%,并有高度致残率,其中再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占死因51%~80%。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其发病平均年龄为50岁。其预后包括年龄,吸烟史和动脉瘤发生的部位,以及Hunt和Hess分级0级:未破裂动脉瘤;1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或颈项强直;I a级:有固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而无急性脑膜/脑反应;Il级:脑神经麻痹,中到重度头痛,颈项强直;IIl级:轻度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昏睡或精神混乱;IV:无知觉,中到重度偏瘫,早期去大脑强直;V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级别越低,预后越好;有吸烟史者预后差,前循环动脉瘤预后较好[1-3]。
详细的病史询问是正确诊断的前提,患者可将头痛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伴有恶心、喷射性呕吐,有或无癫痫样发作等,均能为疾病诊断提供线索。
细致而迅速的体检是基层医生需要在接诊患者询问病史中即开始,体检早期患者可以是正常的,但大多数患者因发病在边远山区,送至医院都可出现不同程度阳性体征,最常见颈部抵抗可能(+),不明原因颅神经损伤(动眼神经、视神经等),偏瘫,严重者意识障碍,精神异常。
首选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出血征象,而若无条件行CT检查时可考虑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可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流出即临床确诊,但在腰穿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适应证,笔者经验宁肯不穿而诊断性治疗,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由于颅内压急剧升高,脑疝形成机率很大,腰穿将大大增加脑疝形成危险,一旦出现脑疝在没有神经外科条件下患者往往很难逆转,故而腰穿时针芯不能一次拔出,只能慢慢拔出3/4,让出空隙让脑脊液顺让出的针隙中渗出,观察脑脊液外观及送化验。若遇头痛及意识加重则放入针芯立即拔针,去枕侧卧并以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加速尿联合快速脱水。侧卧有两个好处①观察穿刺点有无渗出;②防舌后坠,引起窒息。
一经诊断或高度疑诊患者立即开始治疗。①体位:在基层医院中,患者的体位非常重要,在没有ICU监护情况下,立即置其平卧位,适当抬高头部,病情平稳可翻身,在任何情况下患者均不得起床,需坚持21~30d这一点值得反复强调,此举是预防再出血致死的重要措施,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由于基层医生都是全科医生,对患者体位不是很在意,所以患者本来早期已得到很好控制,结果因其体位变化甚至起床活动导致再出血死亡,使治疗前功尽弃。②脱水剂:笔者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脱水是非常重要,往往联合20%甘露醇+速尿使用,两者可加强脱水效果,以每日4次为宜,使用期间应观察口舌干燥情况、尿量,口舌干燥一方面说明脱水使体液大量丢失,另一方面也是正常补液的一个辅助体征。使用过程需要注意肝肾功能的检测。③钙离子拮抗剂:随着县乡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意识的提高,钙离子拮抗剂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钙离子拮抗剂首选尼莫地平,它一方面可扩血管稳定血压,更重要的是它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对缺血性脑血管痉挛作用明显,并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防止脑血管痉挛减少脑积水发生,还具有保护和促进记忆的作用。该药一经确诊即可使用,每日4~10mL加入5%GS水中缓慢滴注,共5~7d据经济状况使用。④止痛剂:ASH患者头痛异常剧烈,而剧烈头痛可以加重高血压及史颅内出血加重,我们采取了冬眠合剂即(冬眠灵、异丙嗪各25m9肌肉注射Ql2h,必要时加用杜冷丁增强止痛效果)使用3~5d,随病情好转逐渐减量,避免药物成瘾。使用后患者基本安静入睡,减少家属焦虑及减轻护理负担。⑤抗感染: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长期绝对卧床休息,因而易引起肺部坠积性感染,再加上导尿留置尿管及出血后的吸收热,患者往往在第一周即见高热(体温可>40℃),此时除冰袋待续降温,有效足量抗生素应用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多选择广谱抗生素,疗程据临床疗效(如肺部哕音减少,尿中未见血尿,脓尿,体温渐降)可达6~10d甚至14d。期间注意补充维生素防菌群失调。⑥护理:有效而切实的护理措施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如预防褥疮,清洁口腔,定时翻身拍背等。⑦心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对疾病有相当的恐惧作用,再加上长时间发热,对冰袋等治疗措施的抗拒可产生焦虑及抑郁,非常不利于疾病的最终康复,因此掌握一定心理学理论并配合家属认真在这些患者身上应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⑧控制血压支持治疗:据患者本人的经济状况,条件好者可使用人血白蛋白等营养剂,而且早期使用人血白蛋白还有辅助脱水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直以来以起病急、病死率高和高致残率成为中青年脑血管急症中的棘手疾病,但在我院收治的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仅有l例因反复癫痫发作并发交通性脑积水遗留智力障碍外,其余患者均在无脑血管造影条件下痊愈出院,随访未见再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向各基层医院推广。
[1]蛛网膜下腔出血[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5):55.
[2]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