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秀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5)
目前,慢乙型肝炎是国内无特效药治疗的疾病,由于长期迁延不愈,因而给患者的精神、家庭、经济等带来巨大压力,直接威协患者心身健康,实际上,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绪变化对内脏的影响,认识到肝脏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1]。为此我们对50例慢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重视心理护理,最终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50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18至59岁,平均(37±2)岁。焦虑紧张型22例(占44%);自卑抑郁型12例(占24%);悲观、绝望型10例(占20%)。孤独型6例(12%)
患者从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从健康人变成患者,对病因、疾病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忧,尤其是预后不明确,可导致与疾病无关的焦虑。
因患者患上传染病,常会感觉到旁人歧视,丧失自我价值感,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这些情绪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与恢复,有的还可诱发继发性疾病。
患者由于肝功反复不正常,怀疑大夫隐满自己的病情,对周围的事情特别敏感,尤其是对大夫、护士的言行、举动都十分关注,特别是年轻人可能会担心以后的结婚生子等情况,常常会出现悲观绝望的不良心理。如有一患者认识一位慢乙型肝炎患者张某,因一年前患肝癌去世,就认为自己也是肝癌,是大夫隐满病情没与他讲实话等。
患者入院后,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查房时和患者说上几句话,护士工作量大,只有在打针送药时,才能与患者说上几句话,交谈机会较少。这样,患者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3.1 让患者尽量减少心理压力,慢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负担很严重,护士要与患者进行诚恳、友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培养其乐观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认真对待每次检查结果,使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3.2 培养患者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不要有消极的情绪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要患者在住院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许多.药物都不可能达到的理想效果。
3.3 帮助患者寻求家庭支持,有效的家庭支持能增加患者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对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有重要的意义。向家属讲解有关肝病知识及健康教育,对患者要做到关心.耐心.因为疾病折磨会使人情感乃至性格改变。所以,家庭的照顾和心理支持是保障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病情稳定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一些肝病的发生和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便是不良情绪[2]。特别是慢乙型肝炎患者,目前根治又非常困难,病情易反复发作,直接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4.1 向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室清洁整齐,使患者具有安全、舒适感,能使患者情绪稳定。热情、耐心讲解传染病的病因、诱因、传播途径、消毒隔离的目的、探视、陪护制度等;能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以取得心理平衡。
4.2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透悉患者的内心世界,掌握患者的心态和愿望,是心理护理取得成功的关键。多抽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思想,以爱心、细心、诚心关心患者,从而有效地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4.3 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术及理论知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越来越高。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操作技术,还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回答及指导。解除患者的疑虑及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乐观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因素与生物学因素与自身免疫力机制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其顽固性和反复发作性是免疫功能紊乱导致慢性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每一位慢乙型肝炎患者,护理人员都要知道患者的真实想法,针对患者不良心理状况,给予耐心、连续、有效的心理护理,以迅速改善症状,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尽早恢复学习与工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生存质量。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或家属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向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适时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配合医生做好治疗护理工作[3]。
[1]钟嘉熙.肝脏病中西医诊疗与调养[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123.
[2]蔡铁勇,蔡及明.生活方式与肝病[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188.
[3]赵华.乙肝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