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启云
(重庆市开县畜牧兽医局,开县 405400)
重庆市开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生猪是该县的一个大养殖产业。为扶持发展传统养猪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西部生猪基地第1县的目标,使之成为开县现代农业的一大品牌。为此,本人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供有关部门调研。
2010年,开县生猪出栏118.05万头,实现生猪产值1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生猪出栏量居重庆市第2位,生猪业已成为开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业拥有雄厚基础和有利条件。
2010年底,全县已建成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763个。其中,年出栏300~499头的293个,500~999头的228个,1 000~1 999头的151个,2 000~2 999头的28个,3 000头以上的65个,生产能力达年出栏82万头,2 010年实际出栏53.1万头,占全县出栏生猪总量46.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得到强化,已建成2个市级生猪纯繁场,饲养基础母猪1 200头;15个县级生猪扩繁场,饲养基础母猪4 600头;新建38个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形成了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相互配套的“3群1站”良繁体系。
全县已建成肉联厂8家、定点屠宰场29个、冷库10个等肉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年加工生猪40万头的生产能力和冷藏猪肉 3 000 t的库容规模。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2010年屠宰加工生猪13.2万头,供港活猪配额8 000头,出口猪肉及制品3 000 t。同时,天津宝迪集团落户开县,设计年加工能力200万头生猪项目已启动建设。
开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是国家和重庆市在生猪产业布局上的重点地区,年生猪饲养量超过200万头,每年销往外地的生猪达30万头以上。生猪市场潜力巨大,猪肉是我国绝大部分居民的主肉食,生猪产业市场空间广阔而稳定。
开县县委、县政府把生猪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在资金、用地、技术等方面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为全县生猪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08年以来,国家和重庆市用于支持开县生猪产业发展的各种补贴、项目资金共5 280万元,县级用于生猪业的扶持资金达1 740万元。政策的强力支持,对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县政府成立了生猪产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要把生猪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县、乡、村3级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完善、队伍较为健全。目前拥有439名专业人员,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72人。全县拥有养猪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28个。全县建有3个市级动物防疫边境检查站。
围绕“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技术标准化、保障体系化、投入多元化”的发展思路,走“扶龙头、建基地、抓大户、带农户”的生猪产业发展路子,大力推进“百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建设、“畜牧生态家园”项目建设、“养殖产业带”建设,建成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把生猪产业真正建设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发展、财政增效的支柱产业。
按照“南部柑桔生猪,北部中药肉兔,平坝猪、中山兔、高山羊”的总体布局,实现加快建设全国畜牧强县、努力打造“西部地区生猪养殖第一基地”的总体目标。2015年出栏生猪150万头,到2020年,出栏生猪200万头,肉类总产量22.4万t,其中猪肉产量18.5万t。
全县规划铁桥镇、白鹤街道、大进镇、赵家镇、郭家镇、临江镇、南门镇、温泉镇、岳溪镇、中和镇等10个县级优质生猪基地,确定温泉镇清坪村、东坪村,临江镇七星村、洪星村等30个优质生猪基地村。2011年,全县生猪出栏125万头,按养殖规模分段规划:50头以下的散户出栏生猪62万头,50~299头适度规模户2 100户、出栏26万头,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00个、出栏37万头;按平坝、中山、高山区域布局规划:低山平坝地区出栏75万头,中山地区出栏34万头,北部山区出栏16万头。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150万头,按养殖规模分段规划:50头以下的散户出栏生猪55万头,占出栏总量的21.67%。50~299头3 000户、出栏40万头,300头以上的规模863个、出栏生猪55万头;按行政区域规划:出栏10万头以上的乡镇5个,出栏50 000~99 999头的乡镇12个,出栏30 000~49 999头的乡镇17个,出栏30 000头以下的乡镇4个。按平坝、中山、高山区域布局规划:低山平坝地区出栏100万头,中山地区出栏35万头,北部山区出栏15万头。
(1)标准化小区模式。由县乡政府投入资金,解决土地平整,水电路三通,建好排污设施,募招养殖户进区在规划区内建造栏圈,进园养殖。
(2)企业托养模式。由农户申请,生猪养殖企业经过考证认可,自主与养殖户签订生猪托养合同,采取“统一规划圈舍,统一供给猪源,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治病,统一产品营销”,养殖户按合同约定向企业交纳一定数额保证金,企业按合同约定支付给养殖户劳务费。
(3)良繁企业养殖大户模式。生猪良繁企业与养殖大户签订供销合同,企业按合同约定为养殖大户优惠供给猪源、饲料,有偿提供技术服务,保证生猪的成活率和收益,养殖大户的生猪自行销售或由企业回购。
(4)加工企业协会合作模式。生猪加工企业与生猪专业协会签订购销合同,协会按订单组织会员户养殖,统一购买仔猪、饲料、防疫(病)药物,统一组织防疫和销售,无偿提供技术和服务,生猪加工企业按保护价(不低于市场价)收购生猪,并按照合同约定为协会提供组织费,协会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
(5)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实行“猪+沼+X”养殖,粪污干稀分流,干粪经生物发酵,稀粪经沼气处理,为果园、菜园等提供有机肥,形成地上、地下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
(1)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对全县能繁母猪建档立卡,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财政补贴,保护能繁母猪生产能力。
(2)继续推进和扩大商品猪养殖保险,做好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力争投保面达90%以上。
(3)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重点对人工授精所需良种猪精液给予补贴,资金直接补到合格的人工授精站。
(4)认真落实规模养殖补助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支持,调动发展规模化生猪生产积极性。
(5)扶持生猪标准化饲养。鼓励大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引导农民建立养殖小区,降低养殖成本,改善防疫条件,提高生猪生产能力。
帮助和扶持钱江食品集团扩大猪肉精深加工,为加工企业与养猪农户之间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建立产销对接关系,确保其有固定销售渠道。同时,积极支持天津宝迪集团加快建设占地250亩宝迪食品工业园,实施200万头现代化五星级生猪屠宰加工厂、2万t低温肉制品厂、5万t血制品加工厂等3个项目。
充分发挥生猪基地和畜牧部门科技人员的作用,强力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办好市级良种猪纯繁场2个,使基础母猪达500头以上;继续扩大15个扩繁场规模,鼓励再增加纯种猪2 000头,使基础母猪达5 000头,保证每年向全县提供3万头以上优良二杂母猪。发展饲养外二杂母猪10头以上的600户,力争大户存栏母猪达1万头以上,逐步形成集中制种局面,保证公猪良种化、母猪二元杂交化、育肥猪三元杂交化。进一步规范乡镇生猪人工授精站,健全生猪人工授精网络,支持建设片区人工授精站7个,使全县生猪人工授精覆盖面2011年达80%,2015年达90%。
(1)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和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提高科学防疫水平;进一步强化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全县“数字兽医”体系;坚持生猪疫病免费强制防疫制度,切实抓好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季节性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工作,确保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
(2)建立健全猪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企业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严格推行HACCP和GMP质量管理模式,进一步改进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和生产工艺,严格控制微生物、药残等指标。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保证体系,建立包括饲养、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1)创新投融资机制。金融部门要增加对生猪养殖贷款的投放额度,对新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银信部门要优先发放贷款;向县农行争取提高小额贷款上限额度,使规模场的小额贷款额度扩大到15~30万元。
(2)创新产销衔接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作用,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努力实现产销对接。到2020年,全县扶持生猪专业合作社20家,培植100名生猪营销大户。
(3)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国土部门要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养猪场专项用地指标,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1)对现有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染源进行全面普查,属禁养区内的限期搬迁,属限养区内的,限期整改,属新发展的选址必须符合《开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确保防疫条件达标,圈舍建设达标,粪污处理设施达标。
(2)大力推广生态发酵床养猪法,到2011年建设“零排放”养猪饲养场1 000处,发酵床面积达50 000m2,存养生猪30万头。
(3)普及推广沼气技术。对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池治污,推行“畜-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4)组织和引导中小规模养殖户,开展“人畜分离、独立建圈、生态隔离”的圈舍标准化改扩建,推广“3改2分再利用”技术,逐步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实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