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前 达久阿达
(甘孜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康定 626000)
在全球都在中调畜牧业生态化发展背景下,甘孜州牦牛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的极佳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促进牦牛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健康发展,是甘孜州畜牧兽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根据甘孜州实际,提出在大范围内搞传统养殖,在小范围内搞杂交改良模式。希望能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共同促进甘孜州牦牛产业的发展和兴旺。
纵观世界畜牧业的发展,可分为传统化、工业化、生态化3个阶段。传统化已经历数千年,不必细述。工业化是畜牧业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采取了优良品种、全价配合饲料和先进的工艺设备等,极大提高了效率,大幅度增加了产量,我国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了肉、蛋、奶短缺局面,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但是,规模化、工厂化畜牧业,严重污染土壤、水源和大气等环境,是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导致畜禽疫病、农药与抗生素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引发国际贸易壁垒摩擦,难以持续发展。工业化畜牧业是传统工业文明的产物,已经过时落后。第3个发展阶段是畜牧业生态化阶段。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生态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未来畜牧业发展方向。畜牧是大产业,生态是大概念,畜牧业生态化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安全。当前,影响畜牧业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农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饲养动物的环境问题适应性与抗病力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草原超载过牧与退化沙化问题、土壤退化与水源污染问题、农牧林结合发展问题、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问题等,只有通过生态化途径才能解决。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化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方向路线问题。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是生态化,坚持生态化的技术路线,全州畜牧业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走向人与自然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才能摆脱疾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附加价值,破除国际、国内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但生态化畜牧业对工业化畜牧业不是全盘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生态化”也不是将“工业化”推到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既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
甘孜州牦牛因为特殊地理、气候条件饲养出了牦牛特殊品种。对牦牛的养殖不能完全停留在传统的养殖圈里,但也不能照搬发达地区发展畜牧业的经验,但探索生态化养殖却是势在必行。甘孜州的牦牛产业发展必须2条腿走路:大范围内坚持“传统饲养模式+生态化”;在小区域内搞品种改良,走短期育肥、肉牛生产的路子。
牦牛的优势是品种原始珍稀,产品营养丰富,产地清洁干净,但弱点也不少,如生长速度缓慢,肉质适口性差,产品生产力低,市场占有率小,经济效益不高,对州各级财政和人民收入贡献率不高等。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消除劣势,让牦牛产业沿着生态化方向乘势前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显然,依靠工业化的办法虽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但不能保护原始品种。因此州内绝大多数牦牛,还只能按照传统的饲养模式,分散养殖。但必须加强本品种选育,加强种公牛交换,加强冬季补饲,加强饲料种植和储备,加强草原退化治理和修复。这些均是常规工作,只是在运作时要突出生态化的特色。下面重点阐述甘孜州改良牦牛,利用杂交优势,2年育成出栏。
甘孜州的冬季漫长,大约占全年2/3,极端最低气温达-40℃。甘孜牧区缺草,当地人工种草数量有限,外地调草路途遥远,运费太高。在天寒地冻、气候严酷、缺草少料的青藏高原,牦牛每度过1个冬季,就要大量损失活量。据测定,每年越冬度春的这种损失在20%~30%左右。度过冬季越多,损失活量就越大,全州牦牛多在6~7岁出栏,前后要经过6个冬季,总共缺失的活量约200 kg左右。
在寒冷缺草的冬季,实行牦牛季节性减员,让牦牛在2年内出栏,仅经过1个冷季,利用了2个暖季生长,减少了1个冬季消耗,降低了活量损失,节约了大量饲草资源。因为青藏高原的饲草资源是光照、水分、热能、土壤营养元素的结晶,是十分宝贵稀缺资源,该措施实际上节约了青藏高原宝贵的生态资源。
利用杂交技术,牦牛2年育成出栏,提高了牦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是牦牛产业化的突破口,同时也减轻了冬春草原压力,保护了冬春脆弱期的草原生态。该方法走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之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牦牛采用西门塔尔、野血牦牛作双副本,进行交叉轮交,生产商品杂种牛。由于种间生产犏牛到第2代之后,生产性能与生活力都急剧下降,牦牛方案采取双父本,将种内杂交与种间杂交2者组合。在引入西门塔尔提高肉乳生产性能的同时,也安排野性牦牛交叉轮交,及时提升牦牛血液比例,使之不降到30%以下,能保持其后代在高寒草原的适应能力。
首先用西门塔尔做父本,与母牦牛种间杂交,将其后代公牛在2年内育成作商品牛出栏。母杂种牛做繁殖用,再与野血牦牛杂交,之后利用双父本交叉轮交生产杂种牛。以后各代次的杂种公牛,都在2年内育成出栏。并交替使用西门塔尔和野血塔尔和野血牦牛作父本,与杂种母牛进行杂交,连续生产杂种牛。
种间杂交生产犏牛,是获得高效益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但没有野血牦牛种内杂交的参与,杂交后代在甘孜高原的适应能力与抗逆性无法保证,亦不能解决家牦牛的退化问题。因此,把种间杂交与种内杂交组合在一起,使2者互相取长补短,并缺一不可,实行集成创新,是牦牛杂交改良确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甘孜州实践结果证明:乳肉兼用型的西门塔尔与母牦牛杂交效果好。其后代(F1代)体尺体重数据显示杂种牛后代明显高于本地牦牛后代,初生重增8.5 kg,体高增8 cm、提高14.8%,生长发育快,各期活重都比家牦牛显著提高,产肉量提高50%左右,产乳量提高2倍左右,对高寒环境也有很强适应性,杂交改良效果明显。
牦牛利用野血牦牛进行种内杂交。经我国牦牛科学家的多年努力,野血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已获得成功。导入野血后牦牛的各期活重,产肉产奶生产性能、生活力与抗逆性均明显提高,有效阻止了家牦牛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