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芳
(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固原 756000)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发展。本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类疫病,我国农业部列为一类传染性疫病。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能够减少或控制疾病发生。
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发病率和很高死亡率和无明显的季节性,即“三高一无”的特点。一年四季均能发病。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通过病鸡的唾液、鼻液、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引起发病,也可通过空气传染。在自然条件下,雏鸡表现为急性型,死亡率高达90%~100%,成年鸡在流行后期多出现慢性型,死亡率较低。
鸡新城疫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药,如2%苛性钠溶液、3%石灰酸溶液、1%来苏儿均可在3~5 min内将病毒杀死。阳光直射下1~3 h将病毒杀死。鸡瘟病毒在阴暗、朝湿、寒冷的环境中生存时间长,如在0~4℃能存活半年到1年,在冷冻的肉中病毒可活9个月以上。
本病潜伏期为3~5 d,表现突然发病,精神呆滞,突然死亡。
典型急性病例症状:体温升高到43~44℃,精神萎靡不振,羽毛松乱,头颈缩起,翅膀和尾巴垂下,鸡冠和肉髯青紫或紫黑色,眼半闭或全闭;食欲减少或废绝,张口呼吸,并发出“咕噜”声;嗉囊内有大量气体和液体,口腔、鼻腔中积有大量粘液,并从口角流出;病鸡下痢,排出黄色、绿色或灰白色恶臭难闻稀粪,病程3~5 d。
亚急性或慢性病例症状:除初期病状与急性型大致相同外,常常出现神经症状,如行走时步态不稳,有时一肢或两肢瘫痪,翅膀也瘫痪或麻痹。头颈扭向一侧或背侧。病程可大10 d以上。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或停止。
消化系统:腺胃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或脱落,淋巴细胞侵润及浆液渗出,腺体细胞变性坏死。乳头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并行成溃疡;肌胃的局部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角质膜也淋巴细胞侵润及浆液渗出,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小溃疡;整个肠道发生出血性卡他性炎症,肠粘膜有大小不定的椭圆形坏死病灶;肠系膜上也有许多出血点。肝脏细胞水肿,肝实质内可见微小的坏死灶。
呼吸系统:病鸡的鼻腔、喉头、气管、支气管中蓄积大量黄色粘液;喉头和气管粘膜有小出血点。多数病例有气囊炎的变化,表现为气囊上皮变性和肿胀,基质结缔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侵润。肺脏因含血量增高及液体渗出而膨大并呈暗红色,后期发展为支气管性肺炎。
神经系统:脑膜充血和出血,脑实质呈现非化脓性脑炎的变化,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性管套形成[1]。
本病在临床上可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综合诊断,但本病的确诊还必须采用实验室方法分离病毒和血清学试验。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消毒。科学建立鸡场消毒制度和消毒设施,如,在鸡场大门口设立更衣室、消毒室,不经过消毒,任何人不得进入鸡场。
(2)培育建立健康种鸡群。凡是引进的种鸡,必须在隔离室防疫并观察1个月后方可转入生产鸡舍。
(3)孵化用蛋必须来自健康的种鸡群,孵化前必须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方可入孵。
(4)育雏室、育成鸡鸡舍、生产鸡鸡舍都必须经过机械化清除(清扫、刷洗、通风等)、物理消毒(紫外线照射、火焰喷烧、高温蒸煮等)、化学消毒(化学药剂喷洒、清洗、熏蒸等)等方法进行彻底消毒。对鸡舍所有的墙壁、地面、设备、衣物进行彻底消毒的同时也要对出入鸡场的车俩、用具也要进行彻底消毒。
雏鸡7~14日龄首次接种。采用滴鼻免疫,疫苗现用现配,将疫苗稀释10~20倍,用消毒后的玻璃滴管在每只鸡的鼻孔滴入1滴。接种后7 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4个月。鸡新城疫、鸡传支二联苗:雏鸡30~40日龄,第2次接种鸡新城疫,方法是同滴鼻,本次是滴眼免疫。鸡传支二联苗:鸡在60~70日龄时,第3次接种,方法是肌内注射,接种时先把疫苗用灭菌蒸流水稀释100倍,每只鸡肌内注射0.1 ml,接种后7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2年。鸡新城疫I系疫苗:蛋鸡和种鸡一般在产蛋前接种完毕,以免由接种而引起产蛋量下降[2]。
一但鸡群发现鸡瘟后,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严防疫情扩大。对症状严重的病鸡要隔离淘汰、高温无害处理;对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鸡除要立刻接种疫苗外,同时还要饮中药煎剂,以便提高防治效果.
中药治疗: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痢.
药物:金银花100 g、连翘100 g、大青叶100 g、紫花地丁100 g、白头翁100 g、红花80 g、当归80 g、川芎80 g、蒲公英80 g、丹皮80 g、生地50 g、柴胡50 g、黄连50 g、黄柏50 g、黄药子50 g、党参40 g、黄芪40 g。
将上述药物混合后加水20~25 kg,熬10~15分钟后倒出,让鸡自由饮用,1剂药煎2次,连用5~7 d。
[1] 马学恩,家畜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87-390
[2] 西北农科院,科学养鸡问答[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