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琴
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林业局职工医院,吉林 汪清 133204
心跳骤停指 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在短时间内有效复苏,可挽救众多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命。心肺复苏,是最主要的急救技术之一。为总结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经验。本文将我院12例心跳骤停患者在急诊科的救治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心跳骤停患者28例,其中女11例,男17例;年龄32~78岁;院前出诊接回者19例,自行送入院9例。
1.2 方法 通过对当班医护人员的回顾询问及抢救记录的查阅,现场急救措施中,3min内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呼吸复苏的例数12例,达到100%。
1.3 结果 28例心跳骤停患者中,17例患者抢救成功,死亡11例,未发生纠纷和不良事件。
2.1 通常呼吸道 在3~5s时间内,先将患者衣领及腰带解开,将其头后仰,颜面上抬,防止因舌下坠阻塞呼吸道,并用手或器具去除口腔内异物。
2.2 口对口人工呼吸 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抢救者一手使患者头后仰,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双唇紧密包住患者口部,用力吹气至胸部回缩,吹气频率为10~12次/min,>2s/次,保证胸部抬起。
2.3 胸外心脏按压 患者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右侧,把一手的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可用中指食指触及肋下缘,向下滑动到剑突,在向上移动两横指。(手掌与患者胸骨纵轴一致),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该掌背,双轴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垂直下压,使患者胸骨下陷4~5cm,然后迅速放松,如此反复按压,按压频率100次/min。
2.4 加强病人的动态观察 经常巡视患者,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当前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患者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5 应急护理 患者病情突变危及生命时,紧急情况下护士应争分夺秒进行治疗及抢救。如窒息患者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过敏者立即皮下注射0.1g盐酸肾上腺素。高热惊厥患者立即解热、止痉。护士在救治的同时呼叫医生,不能等待医生来处理,更不能离开现场去找医生,以免延误救治时间。
2.6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了解,对突发病情产生紧张、恐惧,甚至对治疗产生怀疑。对此应进行有效沟通,耐心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解除患者恐惧、紧张心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7 健康指导 多做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有全面的了解,能够识别病情突变的先兆表现,发病时能做简单处理方法[1~2]及注意事项。
心跳呼吸骤停的最大特点是情况紧急,患者到急诊科后立即抢救,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护士的应急能力和护理素质直接关系到病员的抢救成功及医患之间的矛盾。操作者应对每次急救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讨论,才能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和应急技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这就需要制定出适合本科的临床护理路径,复苏过程重点:在实施心肺脑复苏的同时,护士应注意观察复苏效果。如达不到有效指标,应及时找出原因迅速纠正,严密观察常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曈孔、尿量和24h出入量等,可用二氧化碳分析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作为了解胸外心脏按压和开胸心脏按压的有效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指标。心肺复苏后最常见的脑损害是脑水肿,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的改变和抽搐。观察患者是局灶性还是全身性抽搐,抽搐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监测意识状态,观察瞳孔大小,固定与否,对光反射存在与否,可及早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发展。因此,护士在复苏的过程中要及时准确观察病情,采集有关标本送检,为医生提供进一步复苏、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强烈的时间观念。抢救患者时要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条不紊,才能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时间证明,心跳呼吸骤停发现的越早,抢救越及时,则复苏的成功率就越高。
[1]杨西宁.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51-52.
[2]程宝珍.心肺复苏护理的进展.现代护理,2007,13(7):67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