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飞 吴朝阳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骨伤科医院(原茂名市茂南区新坡卫生院),广东茂名 525000
无张力疝修补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现已成为当前治疗腹股沟疝的必然趋势[1]。 其中,腹膜前修补术是最符合生理解剖的修补方法[2]。 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聚丙烯补片进行了27 例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 并与之前2005年11月~2007年12月我院常规疝修补术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56 例患者,均为男性,观察组27 例:年龄28~80 岁,平均60岁,斜疝19 例,直疝8 例,全为原发疝,均为单侧,病程1 个月~10年;对照组29 例:年龄26~80 岁,平均60 岁,斜疝21 例,直疝8 例,全为原发疝,均为单侧,病程3 个月~8年。
观察组:①材料:采用北京天助畅运公司的聚丙烯补片,该补片为上、下2 层结构,上层补片形状一端半圆、一端方形;下层圆形,附有便于展平的伸展条和缝合固定的花瓣。 ②麻醉方法:局麻。 术前30 min 肌注曲马多100mg。 局麻方法:麻醉药液按以下比例配制:2%利多卡因5 mL+生理盐水5 mL+肾上腺素4滴,由内环口向外环方向做皮内、皮下注射,耻骨结节处注射3~5 mL。 打开切口后,在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上端神经旁分别注射1~2 mL,于生殖股神经走形处注射2~3 mL。注药时务必回抽无血方可推药。③手术方法:取腹股沟疝切口,长4~5 cm,在疝囊颈处环形切开腹横筋膜,如为斜疝,注意避开腹壁下动静脉,沿疝囊钝性分离腹膜前间隙(Bogros 间隙)。 若疝囊过大,可先离断疝囊,关闭腹膜。 分离腹膜前间隙直径约10 cm 范围,内侧达耻骨结节内2 cm,下达耻骨梳韧带,外侧接近髂前上嵴,向上超过联合腱,把下层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展平覆盖,将与补片中心连接的花瓣分别缝合固定在腹横筋膜上,在精索下方置加强平片。逐层关闭切口,皮肤用可吸收线行皮内缝合。④术后处理:常规应用抗生素2~3 d,视术中渗血情况,术后当天切口置压沙袋12 h 左右,去除沙袋,即可下床活动,住院2~3 d。
对照组:全部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常规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同样常规应用抗生素2~3 d,9 例出现手术部位疼痛明显,4例复发。 与观察组比较,临床疗效差异明显。
27 例手术过程顺利,麻醉满意,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45 min,切口Ι 期愈合,无术后疼痛及异物感,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
腹股沟疝的发生是由于腹股沟区解剖薄弱及腹内压增高所致。 耻骨肌孔是腹股沟区的解剖薄弱区,此区上界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界为耻骨上支的骨膜内侧为腹直肌,外侧为髂腰肌围成的区域[3]。 无疑,有效的治疗腹股沟疝是加强和修补这一区域的薄弱或缺损,而手术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传统手术主要以Bassini、Mcvay 和Shouldice 等张力性疝修补术为主,手术分离组织广泛,损伤大,将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强行缝合在一起,术后局部疼痛、牵拉感明显,术后恢复时间长,复发率高0.3%~33%[4],若有复发,由于正常解剖结构破坏,层次不清,粘连严重,可导致再次手术失败。 本文对照组4 例患者采用传统张力性手术修补术后复发, 后经采用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后随访3年未再复发。
理想的疝修补术要求,解剖符合生理结构,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无复发或复发率很低,并发症少。 我们采用局麻下将补片平铺于Bogros 间隙治疗腹股沟疝,其特点是:麻醉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麻醉方法简单,麻醉效果好,利多卡因药物中加入少量的肾上腺素可减少创面的出血,对患有心肺疾患、老年患者以及对硬膜外麻醉有禁忌者特别适用,避免了硬膜外麻醉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补片放置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即可正常饮食,能较快下床活动,恢复较快。
Bogros 间隙放置补片,其直径10 cm,可以覆盖整个耻骨肌孔,腹腔内的压力使补片贴在腹壁上,其伸展条可使补片展平,无需缝合固定,减少和防止由于缝扎引起的疼痛以及缺血性睾丸炎、阴囊积液的发生,所有患者均加用上层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修补符合生理解剖,达到全腹股沟修补。 对于补片长期置入,是否由于患者活动或组织长入而发生补片变形、移位、收缩等等引起的并发症,尚需继续观察随访和增加观察病例。
[1] 肖晖,关山,崔志刚。疝环充填式无张力在老年腹股沟疝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82.
[2] 张思田,庞润明,王毅.善愈补片腹膜前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61.
[3] 陈杰.腹股沟区现代解剖学进展.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7,1:6.
[4] Vrijland WW.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non-mesh versus mesh repair of primary inguinal hernia[J].Br J Surg,2002,89(3):29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