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沛
(河南省镇平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4250)
临床上对动脉血不同类型气体和酸碱物质进行分析的过程既是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技术是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今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项目。其作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病情监测方法,一直在急诊、呼吸衰竭、外科手术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各种危重病抢救与监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伴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气分析检测结果对医生临床诊断及治疗起着愈来愈直接的导向作用。现收集我院检验科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进行血气分析检验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我院检验科进行血气分析检验的28例患者,均由临床医师提出血气分析检验申请,由检验科医师抽取送检。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心血管病患者8例,神经系统疾病6例,其他系统疾病4例。
1.2.1 血气分析仪采用PO2、PCO2、pH电极检测动脉血中的PCO2、pH、AB、SB、STPH等15项指标。
1.2.2 选用5mL的玻璃空针以及一次性采血器上的针头即可。用0.5mL的肝素于采血前均匀涂于针筒壁四周,需将多余的肝素排出。涂抹时应注意肝素用量不可过多,血液标本也不可过少,如肝素过多或血液少于1mL,则会造成稀释性误差。采取血液标本后要认真混匀,将注射器拿在手中慢慢滚动1min,并注意要上下翻转5次,使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匀,操作时动作一定要慢,以免溶血。
进行血气分析检验的28例患者中,25例患者均采血检验成功,3例检验结果出现偏差,成功率达89.2%。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3例患者中,1例误采静脉血;1例因采血方法不妥导致标本出现溶血;1 例抗凝剂用量不合适。
动脉血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测血液中参与气体交换及与呼吸有关的氧和二氧化碳,其检验结果不仅是呼吸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的监护以及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疗效分析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还对给予患者吸氧浓度多少以及如何进行药物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血气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血气分析前标本的误差则对检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并使标本的误差降到最低,是保证动脉血气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3.2.1 正确填写血气分析申请单
血气分析申请单的内容非常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一部分医师不注意填写或者填写不全也会影响到血气检验的结果,因此临床医师应注意正确填写申请单:①一般项目: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当天测量的血压以及呼吸情况,医师临床诊断,采血时间(采血时间应注意具体到年、月、日、时、分);②重要项目:患者的体温、血红蛋白以及给氧浓度(吸氧状态下);③如有必要还应注明对血气分析检验有重大影响的治疗措施。如输入大量碱性或酸性药物,上呼吸机以及气管切开或插管。
3.2.2 患者状态的稳定性
采集血液样本时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不容忽视的,若患者因精神紧张而呼吸加快发生通气过度则会导致PaCO2降低,反之若患者因害怕疼痛而屏住呼吸发生通气不足则会导致PaCO2升高。因此,在采样时应注意提前与患者解释采集血液的作用,以及发生问题的后果,使之保持情绪稳定,穿刺时要准确到位,一针见血,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如遇非卧床患者可让患者卧床休息3~5min后再进行采样,正在哭闹的婴幼儿则不宜采集血样。
3.2.3 采血部位的选择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氧分压相差过多,因此临床上进行血气分析检验时均不采用静脉血。对于采血部位的选择在理论上来说全身任何动脉均可,而较为理想的部位则是血管表浅易触及、穿刺方便的部位。桡动脉是最为理想的采血部位,临床上采血做血气分析通常都是采集此处部位。如桡动脉穿刺不成功,则可选择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以及颞浅动脉,颞浅动脉主要用于采取婴儿血液标本时。
3.2.4 治疗因素
对于使用酸碱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应在用药后30min进行采血,以便反映治疗效果;对于应用高脂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脂肪乳等),会影响PaO2电极的灵敏度,干扰血气测定,因此应在输注完毕12h后进行采血。吸氧以及吸氧的浓度对PO2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采血前应停止吸氧。如遇病情不允许的患者,采血时应注明吸氧浓度,以识别当前患者的PaO2、PaCO2值的临床意义。
3.2.5 存放时间
血液即使抽取在注射器内也会继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标本的存放时间对血气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标本温度也会影响到血气参数,所以抽取血液标本后应及时送检,一般从采集标本到完成测定的时间不宜超过30min。若不能及时送检则应将标本存放于0~4℃的冰箱内,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h。
血气分析是临床上重要的病情监测方法,其检验结果直接影响着临床上医师对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必须树立起质控意识,严格把关,做好标本采集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检验结果。
[1]钟南山.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4.
[2]边俊,陈玲,傅丽娟,等.血气分析样本的采集及误差分析[J].中华理杂志,1997,32(4):225-226.
[3]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575.
[4]张云红,赵建梅.血气分析标本的质量控制[J].大理学院,2006,27(6):60-61.
[5]杨海霞,武喜华,白云风.桡动脉穿刺做血气分析的方法与体会[J].泰山卫生,2007,31(1):18-19.
[6]王冬梅.肝素浓度、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9):1010-10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