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双秀 徐 敏
(1 山西中条山集团总医院,山西 垣曲 043700;2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碎吸抽血、反复冲洗及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5例,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患者中,男39例,女26 例,年龄35~78 岁,平均59岁。均有高血压史,即往脑出血1例,糖尿病9 例,2例有长期饮酒史。均急性起病,有头疼、呕吐、意识改变,入院时嗜睡14例,浅昏迷38例,中重度昏迷13例。以上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出血部位:基底节区56例,脑叶出血9例,其中破入脑室者11例。血肿量:30~60mL 57例,60~80mL 5例,80~105mL 3例。
1.2 手术及治疗方法
先备皮,根据CT定位,测量穿刺点头皮到血肿中的垂直距离选择相应长度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头皮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在低速电钻驱动下直接穿颅进入硬脑膜下,取出钻芯,将塑料针心插入针体,缓慢旋转进入血肿腔内,顶端用帽盖封闭,侧孔接引流管,用5 mL注射器抽吸部分血肿,拧开帽盖,置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使排出液颜色变浅,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u,闭管2~4h后开放引流,2次/d。术后2d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与针位。残余量较多者用针型血肿粉碎器粉碎后液化引流,至血肿全部或基本清除后拔除穿刺针,一般拔针时间为术后2~5d。
65例住院患者中,除2 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2例因再出血死亡外,其余61 例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愈出院15例,好转出院46例。
3.1 病情观察
①意识观察:意识是反映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指标之一。可分为清醒、嗜睡、模糊、浅昏迷和深昏迷。其改变多提示病情变化,护士可通过呼唤、针刺、压眶等方法来判断意识状况,若患者意识状况加深,则提示病情加重,要警惕颅内再出血或脑水肿加重,应及时向医师汇报。若患者意识转轻,要注意防止患者拔管或其它意外发生。②瞳孔观察:瞳孔是脑疝早期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护士要随时观察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若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则提示可能发生脑疝,要立即报告医师,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处理。③生命体征观察:生命体征可以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改变。多采用生命体征监护仪监测。术后早期出现体温升高提示中枢性高热,本组病例发生中枢性高热43例,经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后,体温恢复正常;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呼吸缓慢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防止血压突然过高或过低,血压过高易导致再出血;血压过低易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而加重脑出血、脑水肿。本组有2例术后突然出现血压升高,双侧瞳孔不等大,发生再次出血,脑疝形成,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
3.2 引流管的护理
①保持引流管通畅:绝对卧床,头部抬高15~30 ℃,引流袋低于穿刺部位20~30cm,更换引流袋及调节引流袋高度时避免大幅度升降,与脑室相通的血肿引流或单纯脑室引流,应注意抬高引流袋高度,以调控颅内压,避免低颅压。引流管应避免扭曲、受压、折叠,对于烦躁、意识不清的患者使用约束带,做好看护,遵医嘱予以镇静剂,以防引流管的扭曲、脱落,意识已转清的患者,告之引流管的重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 冲洗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头下垫无菌巾,冲洗前先缓慢抽吸,当抽吸不畅时,可左右转动穿刺针,边转动边抽吸,忌用暴力,抽吸负压应维持在0.5~1mL。注入尿激酶最初2h内,若引流液粘稠,颜色逐渐转暗红色,量、质较前清淡,则提示血肿较轻,病情好转。若引流液由暗红色转为鲜红色,量较前增多,提示有二次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师[1]。③引流期间采取合适的卧位:患者应向穿刺侧对侧卧或平卧,禁止向穿刺侧侧卧,翻身时动作轻柔缓慢,专人配合移动头部,搬运患者时先固定好引流管,暂时夹闭,防止搬运患者时引流管的脱落、逆行感染。
3.3 基础护理
①皮肤护理:床头抬高15~30 ℃,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全身擦洗1~2次/日,2h翻身拍背一次,建立翻身卡,翻身时不能拖、拉、拽,正确的实施按摩,防止压疮的发生,一般多采用30°侧卧位,以增加受压面积,避免局部受压。术后常规使用气垫床,关节受压处垫小软枕。②饮食护理:意识不清的患者发病72h 内禁食,静脉维持营养。72h后放置胃管,最初液体量应控制在2 000mL左右,以免加重脑水肿。食物不易过冷、过热,喂食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引起呕吐、呛咳,甚至窒息。③口腔护理:不能经口进食者,使口腔失去自洁和杀菌作用,应每天评估患者的口腔,选择适宜的漱口液棉球清洁口腔,2 次/日,防止口腔感染。④尿管护理:留置尿管的患者,会阴部清洗消毒2次/日,每周更换引流袋两次,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量,及时准确的记录24 h尿量,引流袋应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尿液返流逆行感染。⑤对意识不清、昏迷的患者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对烦躁不安、癫痫发作者,加床栏或用保护性约束,以防患者坠床或其他意外发生。
3.4 控制血压
通常情况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维持在150~160/ 90~100mmHg,为宜,但一般1天内下降不宜超过30mmHg[2],对血压增高的患者,应及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保证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或脱水、利尿剂降低颅内压。清醒患者给予心理安慰,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引起再出血[3]。
3.5 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 体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障碍及头晕、头痛等症状,对疾病的预后有恐惧、焦虑心理。责任护士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转归有所了解。关心、爱护患者,调整其心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康复护理
脑出血患者致残率高,运动、语言和吞咽功能障碍均较常见。早期康复是缩短住院日,减少致残率的关键。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卧床期间,护士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留置尿管者要定时开放,以训练膀胱功能,预防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保持患者肢体和关节位置正确,按摩瘫痪肢体,预防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早期康复可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并可杜绝或减轻废用综合征及并发症的发生,如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强化语言刺激,从简单词语开始,让患者跟着说,逐渐恢复语言功能。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以将小的冰棒置入患者舌后部,刺激患者做吞咽动作。随着身体的恢复,要鼓励患者自行功能训练并及时离床活动,注意安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鼓励患者进康复室进行锻炼,配合针灸、理疗、按摩,缩短康复疗程。
3.7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情绪稳定,定时监测血压,避免激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康复锻炼; 遵医嘱用药,有病情变化及时联系。
[1]桂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436-437.
[2]陈清霞.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3): 175-176.
[3]林风玲.椎颅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