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原因分析与处理办法

2012-01-25 00:27:21王永朝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4期
关键词:外展假体股骨头

王永朝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骨二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前髋关节疾病和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就是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全髋置换术后脱位,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的脱位称为早期脱位,而大部分早期脱位都发生在术后5周。造成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有很多,先就我院2006年7月至 2011年7月的792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发生早期脱位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脱位发生原因及处理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共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92例,男351例,女541例,年龄41~78岁,平均64岁;术前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7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333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57例,翻修术9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8例,强直性脊柱炎36例。其中,外侧入路756例,前外侧入路163例并保留修复关节囊;住院期间共23例者患发生早期脱位,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平均66岁。脱位发生后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异常内旋、外旋,表现为短缩畸形,患者移动时感到髋部异常声响,X线检查显示人工股骨头发生分离脱位。

1.2 方法

①放射学测量: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均进行x线检查,包括有蛙式位、骨盆正位片,以及髋关节CT,确定假体位置放置正确,及了解脱位的方向,并对所有患病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是否有复发性脱位;除此之外,还对所有患者术后测定髋臼假体前倾角和外展角及水平偏距,分为安全区内和安全区外 (前倾角为 5°~2 5°安全区,外展角为30°~50°)。②侧卧外展试验:病例呈侧卧位,患髋置上,下肢抬起呈中立位,膝关节在0°~10°范围内弯曲,病者向上抬高患肢且保持中立位置。如果患者可以抬高并对抗重力阻力,则说明外展肌力良好,侧卧外展试验为阴性,反之则为阳性。

1.3 对术后患者随访内容

记录患者出现的合并症、假体大小、脱位时间、脱位类型以及对术后出现早期脱位的处理方法。同时对脱位患者的髋关节术后应该立刻采取x线片测量,以记录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和股骨假体前倾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计量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样本进行χ2检验,在P<0.05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3例患者中,总脱位发生率为2.9%(23/792) ,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的脱位发生率是 1.1%(5/333),股骨颈骨折术后脱位发生率是4.05%(7/173),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的脱位发生率是11.1%(6/54),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脱位的患者中前脱位15例,后脱位8例;脱位发生的时间平均位于术后第22天(1~35d)。术后进行X线片测量,臼杯安放位置在安全区内有746例,脱位15例,脱位率为2.01%,安全区外46例,脱位8例,脱位率为17.39%,两者表现显著差异(P<0.05) 。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平均是20.3°( 2.5 °~38.0°) ,外展角平均是49.7°( 41.0°~60.0°),股骨假体的前倾角平均是13.5°(11.0 °~15.0°)。所有患者中,侧卧外展试验呈阳性患者336例,脱位15例,脱位率为4.46%,阴性患者456例,脱位8例,脱位率为1.75%(P<0.05),二者具有有统计学差异。脱位的原因包括坐起、翻身、弯腰( 9例),假体位置异常(6例)及软组织不平衡(8例)。针对由于坐起、翻身及弯腰造成的脱位采用手法闭合进行复位,复位后丁字鞋或下肢皮牵引制动2~4周,由于假体位置异常造成的脱位患者,调整整臼杯外展角及颈长以解决,而针对及软组织不平衡造成早期脱位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经过治疗,叮嘱患者严格遵守医嘱,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培训,所有患者未再发生脱位。

3 讨 论

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第二大并发症,仅次于假体松动及感染。患者术后导致早期脱位的原因主要有医生手术入路的选择、假体设计及假体安放位置、关节后方软组织修复和患者体位不当等。Dorr曾经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体位性脱位,软组织平衡,假体位置正确,患肢不恰当活动引起脱位;第二类是软组织失衡性脱位;第三类是假体位置不良性脱位,其包括股骨柄和臼杯假体位置及方向的错误放置;第四类是软组织失衡性和假体位置不良性脱位同时存在。按照脱位的分类,本文所有患者均是体位改变时(如起床、翻身、弯腰或下地活动等)发生脱位,而且其中16例发生于手术1~2周后,患者疼痛感减轻、活动量明显增加而且对关节脱位的警惕性有所降低,因此更易发生脱位。同时对患者脱位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的脱位发生率是 1.1%(5/333),股骨颈骨折术后脱位发生率是4.05%(7/173),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的脱位发生率是11.1%(6/54),三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还有臼杯安放位置在安全区内有746例,脱位15例,脱位率为2.01%,安全区外46例,脱位8例,脱位率为17.39%,两者表现显著差异(P<0.05);侧卧外展试验呈阳性患者336例,脱位15例,脱位率为4.46%,阴性患者456例,脱位8例,脱位率为1.75%(P<0.05),二者具有有统计学差异。因此本研究中的患者T HA术后脱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危险因素作用基础上,体位不当引起术后脱位的发生。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一般采取闭合复位的方法治疗早期脱位。复位后,要采取牵引或髋支具等其他方法保持患肢呈外展中立位。术后早期脱位采取闭合复位方法的成功率可达90%。手法闭合复位是指复位后下肢皮牵引或丁字鞋制动 2 ~3周。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后,患者出院后至最后随访期间未有发生脱位的,充分说明闭合复位治疗术后早期脱位是有效的[1-6]。

虽然THA术后早期脱位大部分可以用保守治疗得到良好疗效,但关键还在于日常护理,防范于未然,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早期脱位的发生率。手术中选择合适入路、正确安置假体、适当修复软平衡组织、术后指导性的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均能有效地预防早期脱位的发生,提高置换术的效果。

总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但是做好术后的护理相当关键,尤其是要对患者及家人进行教育,减少和避免因体位改变而引起的脱位。当患者发生术后出现早期脱位后采用闭合复位方法即可得到有效治疗。

[1]翟吉良,翁习生,林进,等.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J].2010,16(10):728-730.

[2]李洪彬,席小燕,曾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原因分析及预防[J].西南国防医药杂志,2008,18(5):644-646.

[3]许杰,马若,凡丁悦,等.全髋置换术后臼杯置放角度对关节屈伸活动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4):453-457.

[4]黄炎,孔荣,方诗元,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5):333-335.

[5]Biedermann R,Tonin A,Krismer M ,et al.Reducing the risk of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e effect of orientation of the acetabular component[J].J Bone Joint Surg(Br),2005,87(6):762-769.

[6]高军胜,曲彦隆,武志超,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6):1233-1235.

猜你喜欢
外展假体股骨头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2:16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1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3:48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