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杰 辛淑芹
(1.山东省莱阳市万第中心卫生院,265207 2.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本证属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笔者采用自拟蚕倍散敷脐配合推拿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240例患儿均为2008年5月~2011年9月我院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6个月以下12例,6个月~1岁45例,1~2岁58例,2岁以上5例;病程3天以内72例,≥3天48例;腹泻次数每日<5次37例,>6次83例。对照组120例,男62例,女58例;6个月以下10例,6个月~1岁43例,1~2岁60例,2岁以上7例;病程3天以内68例,≥3天52例;腹泻次数每日<5次35例,>6次8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1]: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关于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评定。
1.治疗组:①自拟中药蚕倍散敷脐。药物组成:僵蚕10g,五倍子30g,白术10g,冰片2g。使用方法:将诸药研成细粉,醋调敷脐,昼夜连敷,治愈即止。使用时取药5g左右加入食醋适量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敷于脐部,外用敷料贴或普通膏药固封脐部,加强脐部护理,防止药物脱落,24h换药1次。②推拿:补脾经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推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逆时针摩腹200次,按揉龟尾5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2.对照组:单纯推拿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均经过1~3次治疗。
疗效标准[2]:治愈:食欲明显增强,食量增加,大便每日1~2次,恢复正常,体重增加≥0.5kg,各项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大便每日4~6次,恢复到正常水平的3/4,体重增加≥0.25kg,伴随症状改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有改善;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
治疗结果:治疗组120例,治愈108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120例,治愈72例,好转3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3%。经检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首先告知此疗法的优点、不良反应及理论依据,使患儿及家属配合治疗。告知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有可能出现局部过敏反应,有的患儿对胶贴过敏,可改用脱敏的胶贴。推拿过程中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甲盖的划伤,轻重适宜。敷脐时注意药物的温度,避免烫伤。加强婴儿的饮食护理,循序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做好哺乳前的清洁工作,注意食具的消毒及食物的清洁。
患儿,男,18个月,2010年9月17日就诊。其母代述:患儿腹泻2天,每日10余次,呈黄绿色水样便,量多,含黏液,食欲不振,偶有呕吐,精神倦怠,面色灰白,无发热,舌淡苔白腻,脉弱,指纹淡紫。大便常规:淡黄色水样便。镜检:脂肪球少量,白细胞偶见。服用蒙脱石散、庆大霉素颗粒、婴儿健脾散治疗无效。经用自拟药物敷脐及推拿治疗1次,大便呈糊状,日2~3次,治疗2次痊愈。
小儿泄泻发病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其基本病机正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所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治当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止泻。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中医传统理论,脐即神阙穴,位于任脉,药物通过神阙穴可藉经络通路和经气作用达于全身各部位而发挥治疗或保健作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药物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3]。本法使用简便,免除了病人“药苦针痛”之难,尤为广大患儿所乐用。蚕倍散方中五倍子酸涩收敛,涩肠止泻;白术甘苦性温,甘温补中,苦干燥湿,为补脾燥湿要药;冰片辛散苦泄,芳香走窜。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疗效确切,推脾经固肠止泻,清利大肠湿热;清小肠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补脾经健脾胃,补益气血,运内八卦、摩腹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调理大肠功能,疏调肠腑,温阳止泻。中药敷脐配合推拿起到药物治疗、经络刺激、调节脏腑功能等多重作用,最终达到止泻目的,而且治疗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适宜推广应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9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35.
[3]李忠.常见病药物脐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