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在构建和谐医患方面的作用

2012-01-24 03:18
卫生软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医务社工医患

王 丽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医患关系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为了缓解医患矛盾,除了加强医德医风、社会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外,还需要进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这是一个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须途径,本文从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要求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在构建和谐医患方面的意义

1.1 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方式和医疗卫生体制都存在着一些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患者和家属对于医生的治疗方式感觉不能接受,医生有时候不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要,二者不能进行有效沟通,这样就会造成医疗纠纷,严重影响医疗服务效果和质量。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医疗冲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就体现出了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2 是完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进入了医疗体制改革时期,本阶段的任务需要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医疗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实践中,人类渐渐懂得,健康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疾病不仅是一个医学诊疗问题,也是一个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相关的问题。只有建立全方位的医疗保障制度,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医学保健的方方面面去防治疾病,才能真正保护人类的健康[1]。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注重在医方、患方与社会环境之间构建多层次的解决医疗社会问题的处理协调机制,是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3 是建立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合作的综合性医疗健康体系的需要

医疗卫生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最多,知识最密集、最集中,专业团队合作程度最高的领域。社会工作者是现代卫生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医院是否设立社会服务部或社会工作机构,是衡量、评价医疗服务质量与现代化程度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之一[2]。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出发为医患双方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促进医方、患者及家属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和谐。

2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理论支持

2.1 社会系统功能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的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他对社会系统的分析首先是从结构分析入手,他认为社会结构的核心概念是“自我”和“他人”。这两个概念分别表示在行动过程中发生相互关系的不同角色。社会系统依赖于角色之间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的互补性。权利指的是对互动对象的特定行动的某种期待,义务则指满足对方期待的行动。互补性关系意味着互动双方权利和义务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正是这种权利和义务的互补性关系使得互动能够持续下去,从而维持着社会系统的稳定[3]。目前医患矛盾问题需要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来帮助解决,医患矛盾体现了医方、患方(患者及家属)等各个角色之间的不协调的关系,其中就涉及到了权利和义务不协调的问题,如果通过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帮助就可以发挥各个角色的作用,实现医患和谐的关系。

2.2 社会交换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劳提出了两个社会交换原则,一个是互惠原则,人们之间交换报酬越多,越有可能产生互惠的义务并以此来支配以后人们的交换,越是违反交换关系中的互惠义务,被剥夺者就会越倾向于消极地制裁违背规范的人;二是公正原则,人们建立的交换关系越多,就越有可能受到“公平交换”规范的制约,在交换中,越是不能实现公平规范,被剥夺者就会越倾向于消极地制裁那些违背规范的人[4]。在社会交换网络中,参与交换的每一方除了需要遵循这两个基本原则以外,他们都有着自己对于一些价值的理解和衡量的标准,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可能认为对于病人疾病的治疗是最重要的,而患方认为除了治疗疾病以外,对于有些事情的知情权和自身的尊严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交换过程中人们追寻的目标是多重的,此时就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来对医患双方进行统一价值观的疏导,最终形成一致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观,实现双方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3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4月,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了“中国-加拿大医院质量管理与医院社会工作论坛”。会议上一份全国卫生系统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调查与岗位设置政策研究的报告清晰地反映了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

3.1 缺乏专门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和规范作指导

卫生决策者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滞后、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视大大超过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这样就使得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缺少了规范指导和法律依据,从而限制了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发展。

3.2 社会工作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之间相互脱节

虽然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也努力想要打造医学社会工作的特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也开设了与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阶段有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的实习时间相对比较短。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例,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分别每年一个月的时间实习,这样的实习时间相比医务社会工作发达的欧美国家以及我国香港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3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和评价问题

2007年7月,卫生部指派人事司负责组织完成了全国卫生系统“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的调研任务。目前国内在岗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主要分布在大型的综合性和专科性医院或者是医疗服务类民间组织,但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疾病控制系统、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机构中工作的医务社会工作者非常少。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政策要求每个医院务必要按照必须的比例设置医务社会工作岗位,所以很多医院现在持观望的态度。人才评价是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合理的评价机制来作为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衡量标准。

3.4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培养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基本上是以本科生为主,对于这一类型的人才来说基本上是以一线服务和基本的管理能力为目标的。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要求人类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育专业也应该是多样化的。Greenwood认为:“构成专业性的要素有五项:系统理论、专业权威、社会认可、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5]”。我国目前医务社会工作人才还达不到完全符合这五个要素的要求,人才建设过程中学生入学申请方面除了要求具备兴趣和基本要求的知识外,没有必须其他方面的标准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实习的学生一般都是有实习单位负责人作为专业督导,实习单位负责人并不是具备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经验的督导,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专业化操作的水平达不到最初教育的期望值。

3.5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职业化程度比较低。由于政府在医务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相关法律制度在医务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行业准入标准、职业道德、从业执照、待遇、福利、从业经验等方面都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目前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很少从事医务社会相关工作。学习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西化,没有将知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以导致有些方法在工作中达不到期望效果,也影响了人才就业的职业化程度。以山西医科大学已毕业的三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通过对毕业生本人的调查和访谈,得知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共有3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2%,其中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只有6人(见表1)。

表1 山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人数,%)

调查表明,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职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

4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发展对策

4.1 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

2011年6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表示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这一举措显示了政府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视,也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和新的发展动力。国家在后期发展中还会制定出详细的关于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学生在选择专业或者就业时就不会再出现迷茫和徘徊,就会坚定他们对于这个职业的信心。

4.2 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紧密结合

在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务社会工作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即培养既具有医学知识,又具有社会工作理论与技能并面向医疗卫生行业的专业人才。学生在医疗卫生机构内实习过程一般都是以集中实习为主,应该采用同步实习效果更好,课程学习与机构实习交叉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方法及时用到实习过程中,能够提高实习效果。开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医学院校可以充分整合学校的资源,积极与学校附属医院及相关医疗卫生部门进行合作,争取最终达成双方共同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合作协议,比如:通过采用合作完成课题的方式,共同商议研究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习过程和模式、医务社会工作在缓解医患冲突中的应用研究等。

4.3 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评估机制

经过近些年的实践,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人才考核评估机制并不完善。2010年深圳市建构了《2010年度深圳市社工机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注重结果评估,还重视机构服务过程评估,评估工作的实施对促进机构的规范治理和提升公众对社工专业的信任和理解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应该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综合评估标准》,通过分析考察服务目标、服务绩效、服务能力等情况,收集、整理、分析及反馈有关评价信息,从而准确定位,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提高医务社工机构的公信力,缓解医患冲突,提升服务水平。

4.4 提高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程度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主要是在临床过程中培养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患者对于医生也能够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医生的作为,医务社会工作方法更多的是直接应用在医患关系的交际过程。芬兰图尔库大学的医学社会课程第一学期向学生讲授心理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二学期开始学习医学社会学课程,医学社会学重点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多元文化的观点考察医患关系;第四学期医学社会学课程的重点是医患关系的处理;第五学期开始,医学生参与社区工作[6]。因此在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运用综合的医学和人文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在教学中形成自我学习—遇到问题—老师引导—小组讨论—付出实践等有机传递式结合的方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5 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化建设

全国医务社会工作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展起来,但是职业化建设需要加强,目前国内的很多职位运行机制都是政府向民间购买服务,例如上海儿童医院、东方医院、山西省荣军康复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纷纷设立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部,但是这只是全国医院的一小部分而已,大部分的医院都没有设置这个部门或者岗位。所以应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指导下,鼓励各大医院设置这样的岗位,并且做好上岗社工和督导工作,为医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中国港台地区的督导,或者派出大陆的有经验的社工前往港台地区进行学习培训,回来指导一线社工开展工作。

4.6 加大社会宣传

通过报刊、网络、影视剧等广大媒体可以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在香港,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做好事、做善事的代名词,“有困难找社工”就像“有困难找警察”一样家喻户晓[7]。政府应该鼓励报刊报道北京、上海等地优秀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贡献,也可以鼓励社会通过影视剧或者纪录片的方式来宣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让大众来接受并且认可。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义工)服务是分不开的,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很多的志愿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设置“缓解医患关系冲突志愿者计划”,志愿者分为两小组,一个小组跟医方进行沟通,另一个小组跟患方沟通,最后两个小组将医患双方连接在一起,解决医患双方的误解和矛盾。

[1] 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在中国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可能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80.

[2] 刘继同.医务社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N].中国社会报,2008-4-3.

[3]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225.

[4]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284.

[5] Greenwood.E.Attribute of a Profession[J].Social Work,1957,2(3):44-55.

[6] 安 燕.芬兰图尔库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社会学教学[J].国外医学,1996,(2):29.

[7] 民政部赴香港社工考察团:赴香港社工专业化职业化考察报告[EB/OL].(2006-6-26)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 wBulltetin.do?type=pre&id=25718&dictionid=1921.

猜你喜欢
医务社工医患
青春社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