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晋锋
作为山西省旅游龙头和旅游名片,五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精美绝伦的古建筑艺术、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旅游区内荟萃了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植被景观、生物景观、气候景观、建筑文物、佛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红色旅游等在内的众多旅游资源类型,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生态文化保存价值。
从五台山旅游开发现状来看,仍以资源的初级开发为主,已经形成了以古建筑文物观光、佛教文化旅游、自然生态观光、避暑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但由于单一重视佛教寺庙和佛教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而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乡土文化、革命旧址以及泥塑、雕刻、书画艺术等其他资源较为忽视,造成了佛教文化“一枝独秀”,自然风光“黯然失色”的局面,不利于资源系统化开发和整体化保护,也将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①温震军:《五台山环境问题初探》,载《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②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析》,科学出版社1994年。。
五台山旅游区开发以来尤其是五台山申遗成功之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传播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居民遗产保护意识、扩大五台山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③籍振芳:《申遗成功后的五台山旅游业发展》,载《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但是,由于“居民搬迁矛盾突出,造成当地居民满意度降低;社会公益性投入有限,导致公益旅游项目缺乏”等问题④段永蕙、李跃东:《五台山风景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载《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第4期。的存在,各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仍面临来自保护理念方面的差距、行政管理方面的交叉重叠、开发建设方面的破坏、社会变迁方面的挑战、生存环境方面的威胁等诸多问题。因此,对目前的五台山文化景观进行科学评价,建立适用于文化景观的科学评价体系,对于解决目前五台山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而确立中国框架下的文化景观价值和本土的景观保护体系,确保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为今后我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均具有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文化景观遗产地旅游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除了必须具备驱动发展的诸多条件之外,还必须考察其在旅游产业启动后,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持续影响。根据1995年 《可持续发展宪章》,文化景观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目的遗产地旅游发展的现实水平,以及与遗产地旅游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的发展状况。根据文化景观遗产的特性和遗产管理机制的特点,结合文化景观遗产地旅游的现状,提出以驱动发展因素和持续发展因素两大类型为基础,以资源、设施、管理、环境、社会和经济为六大评价目标,共包含四十一个评价因子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1.资源:世界遗产旅游对遗产资源的依赖性很强,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目标。遗产资源条件是影响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前期开发的可行性论证中,确定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向,保证形成足够的旅游吸引力。
2.设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必须有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保障体系的支持。基础设施指标包含了支撑遗产旅游业运行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条件,反映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产业发展规模。当前,特别要注意这些保障体系发展与旅游资源容量和客源市场的消费水平相匹配,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严格控制旅馆和饭店的发展数量。
3.管理:在区域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下对遗产地旅游发展所获得的社会整体支持力度进行评价,同时也反映出遗产地旅游发展的未来潜力,反映政府作为的指标,以及跨行业、跨地区的相互合作。遗产地旅游规划的核心是落实和解决风景名胜区遗产地的保护利用问题,标准就是不影响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立法的方式对世界遗产保护,是尊重人类文明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要求①余 昀、罗淑君:《五台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载《五台山研究》2001年第3期。。
4.环境:遗产地环境状况指标主要是对环境资源类原生态自然景观进行质量判别和客观描述,从而为区域生态结构优化调整提供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②李秀英:《五台山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6期。。包括主要以景区的水资源、植被的生态特征、以及能够反映旅游环境质量水平的指标为衡量生态环境状况的基本指标。
5.社会:遗产地社会指标从遗产旅游发展的社会影响入手,着重反映客源变化、居民感受等主体特征,用以指出遗产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成员之问的互动行为及其变化态势。世界遗产地旅游业改善社区生活水平,增强社区的未来发展能力是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社区发展现状又与遗产地旅游业未来发展能力密切相关,所以遗产旅游业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选取的社会经济指标必须具有联系社区发展和遗产地旅游发展之问关系的功能。
6.经济:遗产地旅游经济指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经济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追求为评价标准,主要从经济效益的优劣和市场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对遗产地旅游经济环境进行评价。
本文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这是一种整理和综合专家们经验的方法,也是将分散的咨询意见数量化与集中化的有效途径。它将要识别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体目标或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的排列结果。
1.建立目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一般为3-5个层次。最高层:称之为目标层,只有一个因素。中间层:包含若干层元素,表示实现总目标所涉及到的各自目标,包括各种准则、约束、策略等,也可称为准则层。最低层: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称之为措施层或方案层。
2.建立判断矩阵。在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之后,针对上一层次指标因素,下一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分指标之间两两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重要程度,用具体的标度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的形式,即是判断矩阵。假定Ak层中元素与下一层B1,B2,…,Bn有联系,构造的判断矩阵形式如下:
其中,bij表示对于Ak而言,bi对于b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现,通常bij可取1,3,5,7,9,以及它们的倒数,其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判断矩阵1-9比率标度及其含义
3.计算判断矩阵特征向量w及最大特征根λmax。
4.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由计算得出的特征向量(同一层次相应要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这一过程便是层次单排序,这是某一层次所有元素对上一层次重要性排序的基础。由于各层次特征向量均已求得,因此单排序也已完成。关于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
(1)计算一致性指标
式中:CI为一致性指标,当CI=0时A为一致阵,CI越小,一致性就越高;N是权重系数矩阵的阶数;λmax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2)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是多次重复进行随机判断矩阵特征值计算之后取算术平均值而得到的。
其中:λmax为矩阵A逆阵的最大特征值。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RI数值表
(3)随机一致性比率
当CR<0.1时,一般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必须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具有满意一致性。
5.层次总排序及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得分的过程称为层次总排序,此过程是从最高到最低层逐层实现的。上一层次A包括m个因素Al,A2…,Am,其层次总排序权重为al,a2…,am,而下层次B包括n个因素B1,B2…,Bn,它们对于Aj的层次总排序权重为b1j,b2j…,bnj,j=1,2…,m,此时B层总排序得分向量ω=(ω1,ω2,……,ωn)T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出:
层次总排序也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是从最高层到最低层进行的,B层中的因素Aj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j,平均随机一致性比率为RI,则B层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CR为:
当CR<0.1时,一般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否则必须重新调整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0.1的一致性结果。
在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时,由于各指标的性质、度量单位、经济意义等不同,故不能直接综合,必须先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即把不能直接综合的指标进行标准化或规范化处理。根据各因素的作用和性质及表现形式,对于定性评价指标则通过德尔菲法来确定,其步骤如:
首先将每项指标都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5个等级,每个等级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然后由评估专家组(至少8人以上)的各位专家按照评价指标所要考核的内容,进行打分,最后根据下式计算该评价指标的评分值:
式中:ψ为定性指标评分值,φ为每位评议专家选定等级系数,β为评议专家人数。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建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型层、指标层以及因子层41项指标因子构成。五台山文化景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层;将驱动发展因素和持续发展因素两大子系统指标作为类型层,类型层是由反映最高目标层的指标层构成;将各单项指标因子作为最低层——因子层,用来反映指标层的具体内容。
1.建立判断矩阵。两个子系统Bl、B2对于总目标层A的判别矩阵(A-B),6个三级指标Cl至C6对于各自对应的子系统B的判断矩阵(Bi-C)以及41个单项指标D1至D41对于各自对应系统C的判断矩阵(Ci—D)。
2.计算判断矩阵特征向量W及最大特征根λmax。运用统计分析软件MATLAB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E和最大特征根λmax。由于各判断矩阵的RI均小于0.1,由此可见,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对于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总排序一致性为:层次总排序一致性CI=0,RI=0.0051,CR=0<0.10,故层次排序也具有一致性。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汇总如表3。
1.评价方法的确定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单项指标都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想反映全貌还要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指数的评价:在确定各单项指标在各自对应层次的权重(相对重要度)及其对系统层次的总排序权重(综合重要度)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加权法,可以求得评价对象在评价期的四项指数的评价值。其函数表达式为:
表3 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权重表
式中:λki为第k项综合指数下的各单项指标对应与第k项综合指数的权重;
Uki为第k项综合指数下的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当Fk——k=l,2,3,4时分别表示旅游经济系统、旅游资源系统、旅游环境系统和旅游接待系统的评价值。
综合评价:通过各单项指标在各自对应层析的权重和单项指标的评分值计算各子系统的得分,然后在各子系统对总层次的权重的基础上,得到综合评价分数。通过用线性加权方法,其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Z为综合评分值;Xk为单项指标的评分值;Yk为该单项指标在该层的权重;Rj为四大因素一级指标的权重;Wi为四大因素的权重。
2.分级标准的制定
本文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划分为:不可持续发展、初步可持续发展、基本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专家打分评价
在确定各单项指标在各自对应层次的权重(相对重要度)及其对系统层次的总排序权重(综合重要度)的基础上,将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按照优、良、中、低、差五个等级,分别对应等级系数1.0、0.8、0.6、0.4、0.2,0.2。邀请8名专家组成评估小组,按照评价指标所要考核的内容进行打分,并按照线性加权法,得出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
4.评价结果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处于0.6-0.8分数段,属于基本可持续阶段,其中:资源和经济两个指标系统得分较高,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设施和环境两项指标系统得分中等,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状态,而管理和社会两个指标系统得分较低,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状态。
(1)旅游资源系统。五台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为0.8896,处于良性可持续发展状态,这主要得益于五台山汇聚了众多高品质生态和人文资源,可以产生持续性的强大国际旅游吸引力,但由于目前过于偏重佛教文化和佛教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自然和地域传统文化等其他资源较为忽视,造成了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均衡;同时资源保护仅局限在表面,开发品位低和旅游区商业化氛围浓厚,造成五台山旅游品质与世界遗产的品位不相匹配,这些都应是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中重点改进的方面。
(2)旅游设施系统。五台山旅游设施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为0.6128分,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状态。这是由于近年来随着旅游区发展和“申遗”热兴起,五台山管理局加大了旅游相关设施开发建设力度,重点完善了游客中心、外部道路交通、内部道路交通、观光游览设施、餐饮住宿设施、导引解说设施等,提升了旅游区的游览便利性。但目前仍存在着食宿设施开发混乱、品质较低,环境监测设施、安全急救设施相对欠缺等问题,应在未来五台山旅游设施体系建设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
(3)旅游管理系统。五台山旅游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得分为0.5746分,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近年来,五台山逐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五台山管理局职责范围不断扩大,负责五台山整体保护与开发工作,为五台山的有序发展典型了良好的管理基础。但由于体制问题,五台山多头管理问题依然突出,如水资源属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和动植物资源属林业部门管理、文物和古迹属文化部门管理、庙观属宗教部门管理、社区事务属乡镇政府管理等,造成了五台山旅游管理机制不顺。
(4)旅游环境系统。五台山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得分为0.6898分,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近年来,由于“申遗”进程的推进,五台山管理局重点对核心区实施了环境整治工程,通过居民搬迁、污染源清理、河道治理、绿化美化等措施,大大提升了五台山生态环境品质。但由于环境保护仍停留在表面,对于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文化环境的检测与研究不足,未来,应进一步依托社区居民、游客、环保组织等多方面的力量,从五台山生态系统与文化系统的整体保护出发,进一步改进环境保护策略,优化五台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5)旅游社会效益。五台山旅游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为0.5573分,是六大指标体系中得分最低的一项。这主要是因为五台山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仍然较低,旅游开发对于社区发展的带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同时由于拆迁问题,导致居民整体满意度下降;此外,五台山旅游开发过度关注经济效益,而环境教育、红色教育、遗产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公益性功能则没有很好地发挥。
(6)旅游经济效益。五台山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为0.7287,排在五大指标体系得分的第二位。这主要是由于五台山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五台山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游客接待量逐渐增加,旅游收入稳步增长,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五台山旅游收益过分依赖旅游门票,旅游收益来源单一,游客停留时间较短,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之间的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些因素都将为五台山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结合对五台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定量评估,未来应深入研究并妥善处理五台山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关系,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全面优化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品质。
1.推进体制改革,构建与世界遗产地位相匹配的资源管理体制
抓住五台山“申遗”成功的契机,积极吸取其他世界遗产地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五台山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五台山管理局在资源管理、旅游开发、遗产保护、居民调控等方面的统筹管理权限;在此基础上,以管理局为核心,与水利局、林业局等相关职能单位建立多方协商机制,从大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五台山各类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全面统筹,彻底改变五台山多头管理的局面,构建与世界遗产地位相吻合的国际化资源管理体制。
2.加大公益性投入,建立多方参与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机制
目前,五台山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主要以政府为主,造成政府投入压力较大、管理任务繁重、社会保护意识不强、民众参与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未来应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全民参与的五台山遗产保护机制。一方面,设立五台山遗产保护基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助、旅游经营者缴纳等多种方式,为五台山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保护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调动民间环保组织力量,宣传五台山遗产保护意义,正确引导本地居民、外来游客、旅游经营者等相关利益方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开发对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营造全民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3.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全面优化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设施体系
着眼于世界遗产发展与保护的战略高度,聘请国内外顶级遗产旅游规划专家,制定高规格的五台山旅游发展规划,综合把握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从五台山旅游产业定位、旅游产品谱系构建、旅游设施规模与布局、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旅游运营管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生态与文化保护、遗产地社区振兴等多方面提出系统化的行动方案,科学指导五台山旅游产业发展与遗产保护。
4.促进配套产业发展,推进以旅游业主导的“大产业”共兴
依托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的建设,整合周边区域,大力推动生态农业、手工艺品加工业、特色商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与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一方面解决迁出居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持,构建五台山现代“大产业”体系。
5.关注社区利益,发挥旅游在促进社区发展和保存遗产地精神方面的作用
改变“统一拆迁”的一刀切社区调控做法,全面关注社区居民利益,对于台怀镇以及有文化保留价值的村落,采取原址改造的策略,建设独具五台山传统文化特色的原生态乡村文化聚落,并以此发展五台山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构建五台山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有利于为当地社区参与旅游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与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乡村社区的保留与振兴,传承和延续五台遗产地精神脉络,将五台山遗产保护上升为地域生活氛围与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