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成文(重庆市铜梁县大庙畜牧兽医站)
当前,生猪饲养从分散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从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型转变。疫病流行强度与养殖密度、饲养管理水平关系密切,流行毒株区域特征已不明显,基因变异频率加快,病的季节分布逐渐变得不明显,多呈常年流行,疫病流行的间隔期在缩短,流行周期延长。猪病流行涵盖生猪生产的不同阶段,并且不同的生产方式,疾病的发生有所区别。
规模化养殖场:以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为主要症状的混合感染引起生产性能下降为主的疫病比较严重;呈暴发、流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疫病比较少见。
农村散养户:疫病问题比较单一,主要受区域内流行的疫病影响,初期是受害者,但可能成为疫病发生的疫源地。
专业户养殖场:疫病发生、流行随意性大,具有不规则性。
1.贯彻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引种必须严格按兽医要求进行监测、隔离等;场址的选择、布局、设计、安装、大小、环境等都应按科学进行,特别注意猪隔离舍的建立及消毒;消毒必须全面、系统、科学、严格,人员、车辆、畜舍、用具、设备、环境等要定时定期消毒。
2.改进和加强猪场的生物防控措施。建立围墙或围栏和有效门禁措施,执行由专家制定的害虫、蚊蝇、老鼠、野生动物控制方案,做好场内垃圾废弃物的处理,建立病猪隔离栏舍,隔离舍与猪场的距离应大于100米,饲料不能进入场区围栏;装猪台设置到场外;运猪车辆要进行清洗消毒,饲养员不得进入猪车内装猪;员工不得到其他猪场造访,不接待其他猪场的工作人员。此外,应建立外来猪隔离检疫舍,隔离检疫舍与本场间隔至少300米,最好要有天然的生态屏障。
3.改善猪舍内部环境。对生产设施和设备改造,实现舍内环境可人工调控,做到冬暖夏凉,空气新鲜、干燥、温度适宜、干净卫生。
4.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应根据疫病的流行规律和免疫效果,如疫(菌)苗接种后肌体产生抗体的时间、抗体的水平和抗体的消长规律等做好免疫接种计划。同时,根据肌体的健康状况、仔猪体内母源抗体的情况采取科学的免疫程序。应注意规范接种操作,减少免疫造成的应激,使用高质量的疫苗,疫苗按要求贮运和使用。
5.定期进行免疫监测。及时了解猪群的免疫水平和注射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必须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的监测,同时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疫病监测还可早期了解猪群是否受本地区、本季节爆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的强毒侵袭的情况和某些新病的感染情况,从而对疫病采取必要的早期防制措施。
6.药物预防。
(1)母猪。分娩前15天,泰乐菌素隔5天1次;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1次;分娩前3~5天广谱抗生素(氟苯尼考等)。
(2)仔猪。出生后2天和5天,牲血素/铁星等补铁2次。
(3)出生后30天和80天。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各1次。
(4)断奶后15天内。广谱抗生素(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预防水肿/腹泻)。
7.提供优质的饲料。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阶段提供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控制饲料原料质量;添加功能性添加剂,如电解质、疫调节剂(微生态调节剂)、补充免疫球蛋白等;
8.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监督保障各项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