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河北省行唐县养兔专业户齐某饲养的260只獭兔开始发病,病初表现为后肢跖部间皮肤表面充血、肿胀,化脓、破溃,结痂。
部分病兔脱毛、腹泻,排出稀薄或带有粘液的细软粪便,先后死亡38只,其中成年兔12只、幼兔和哺乳仔兔26只。
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被毛杂乱,后肢皮肤充血、肿胀,部分脱毛,形成溃疡。兔脚因疼痛而不愿走动。
病兔发生腹泻,有时排出带有黏膜稀粪,污染后肢和肛门周围。
仔兔腹部、颈部、颌下和腿部内侧皮肤出现黄豆大小的白色脓疱,突出于皮肤表面。
母兔发生乳房炎,初期体温升高,然后乳房表面或深层形成脓肿,不断增大,皮肤呈紫红色,较坚硬,泌乳减少或停止。
剖检病死兔,可见肝脏肿大有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
小肠病变明显,肠内容物呈粘糊状或含有气体的稀糊状,或含有多量红色粘液。
肠壁充血,部分渗出性出血,粘膜易脱落,盲肠臌气,浆膜出血或水肿。
肺水肿,淤血,呈肉样变。母兔不同部位皮下和内脏器官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脓疱,疱膜完整,内含浓稠乳白色脓液,乳房肿胀,呈紫红色,切开有大量脓液。
采集病死兔皮下渗出物、肝脏和脾脏等病变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单个或成堆的球形革兰氏阳性菌。
采集病死兔肠、肝等病变部位结节进行压片,姬姆萨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大量球虫裂殖体和卵囊。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为獭兔葡萄球菌和球虫混合感染。
5.1预防措施 加强兔舍清洁卫生,通风、消毒;饲养密度适当,防止兔群相互间撕咬、抓伤及皮肤外伤;饲料中交替添加克球粉、氯苯胍等药物,防止球虫感染。
5.2治疗方法 全群饮用氨苄青霉素,然后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拌料,连喂3 d;废食病兔按0.1 mg/kg体重,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每日2次,连用3 d;饮水中添加优质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K3,任兔自由饮用,以利肠道功能恢复和增强机体抗病力。
3 d后回访,兔群采食量上升,不再出现死亡,病情得到控制。
6.1葡萄球菌感染主要通过伤口,因此兔笼笼底板应光洁无坚硬突出物,以免刺伤兔体。笼具、兔舍应经常消毒,做到清洁、干燥、卫生。
6.2兔球虫主要通过被粪便污染的饲草、饲料和饮水而引起。因此应及时清除舍内粪污,经堆积发酵和消毒,以杀灭球虫卵囊,降低球虫感染率。
王金合,于丽欣
(河北省行唐县兽医防疫站 05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