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龙 胡辉东 吴一雄 黄小斐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可取得颈椎透明的薄层切片,由于断面标本层厚较薄,连续性较好,能够对颈椎及周围结构做到连续断层显示和准确分辨,达到与断层扫描对应的要求,对颈椎临床影像学评价和外科手术有较大的帮助。
1.1 材料 生物塑化切片的制作:4具正常成年人尸,男3例女1例,年龄45~65岁。
1.2 方法 生物塑化切片的制作参照隋鸿锦等[1]的方法如下:
1.2.1 固定(fixation)及解剖(dissection) 采用福尔马林对新鲜标本进行灌注固定,通过手工精细解剖,根据需要显露内部组织结构。在冰冻状态下将标本切割成所需要颈椎部分,上至颅骨下缘,下至第7颈椎下缘,颈部长方体标本块体积约250 mmX150X100 mm。
1.2.2 脱水(dehydration)及脱脂(degreasing) 室温状态下,以丙酮酸替代组织中的水和脂肪成分。脱水时,在-25℃的冷冻环境下进行,而脱脂则在室温下完成。
1.2.3 真空浸渍(forced impragnation) 这是塑化技术的关键步骤。将充满了可挥发溶剂(丙酮)的标本放入多聚物液体中,在真空环境下,中介溶剂的沸点降低,以气体状态被持续抽吸出来。标本中由于丙酮挥发而致的孔隙,被组织周围的多聚物所替换。
1.2.4 定型(positioning)和平板箱制作(laying in flat plates)
确定标本的姿态,将解剖结构固定在正确的位置,然后将颈椎标本置于平板箱中。
1.2.5 气体硬化(gas harding)和加热固化(heat curing) 真空浸渗之后,根据所用多聚物种类的不同,将标本放置在特点环境下,采用气体熏蒸、光线照射或水浴加热等方法,使多聚物单体发生交联聚合反应而硬化。
1.2.6 切割(sawing) 经硬化处理的标本与塑化剂固化为一体,将其固定于钻石切割仪上,分别按水平面和冠状面以钻石锯线切割3、2套,层厚设定为1.0 mm,水平面60~70片,冠状面50~60片。
塑化的取材标本为单侧颅底(含中线)软组织以及骨质。塑化后取材,前界至上颌骨中部,后界至颞骨后缘,获得大小约为80 mm×80 mm×50 mm塑化块进行切割,塑化薄层切片的厚度为1.0 mm,锯耗率约为0.1~0.2 mm。断面标本为半透明状,水平切片和冠状切片对颈椎骨质、肌肉、血管、神经显示较为清楚,颜色基本无失真,可观察组织在断面上的颈前后的器官组织的位置形态、位置、大小、毗邻及走行。对颈椎椎体显示、颈椎间盘的状态、椎动脉与神经根的解剖关系非常清晰,颈部脊髓与神经根的连接以及与椎管,椎间盘的关系非常清晰。组织塑化后,锯切时不走形,无移位、脱落,切面干净,组织清楚,易保存、携带。置于显微镜下可以观测放大的组织结构。
生物塑化技术是由德国人Hagens于1982年提出的,将高分子化学和真空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用于处理、保存和研究生物标本的一种新技术。基本原理是,用丙酮对标本组织进行彻底的脱水处理后,将一种特别配制的液态高分子单体化合物作为生物塑化剂,充填到组织内部,最后成为半透明的、坚固的塑料块,经过钻石锯线以极薄的层面设置(一般1~2 mm)层层切割,最后得到一套完整的组织标本。采用了钻石锯线进行锯切,损耗率较低。此外塑化切片层面较薄,能够满足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对对提高解剖学研究的精确度的要求,切片干净,可以随意保存,携带,演示。
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薄层切片标本,最主要的应用在于影响诊断的参照和术入路的选择。颈椎前后解剖复杂,神经血管密集,横断薄层断面上较好地显示了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了完整、连续的薄层断面解剖学资料,对病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3]。
颈椎薄层切片还可以作为基本图像元进行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不同部位的薄层断面图像与对应的cT和MRI图像对照观察,可为影像识别解剖结构或病变提供形态学依据。
[1]隋鸿锦,张淑琴,宫连.生物塑化技术及其应用.解剖科学进展,1996,2(1):82.
[2]张会珍,郭会利,承根会,等.Mill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中医正骨,2007,19(3):20.
[3]崔保刚.颈椎损伤的 Mill诊断与临床.中原医刊,2004,31(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