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芳
(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江阴 214400)
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主要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突然出现的对其他人或事物进行攻击的伤害行为,其明显的特点就是事发突然,没有明显的事先征兆,因此,对于其他人的人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也是自身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对于精神病院的管理里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1]。所以,在精神病住院患者的管理中,一定要强化对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提前预防和有效疏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暴力行为对医护人员以及其他患者的伤害行为。本文主要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中,出现的90例暴力行为开展系统研究分析,探究科学的处置措施。
本组研究对象为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出现暴力行为的患者,同期收治患者总人数为2170例,其中出现暴力行为的为90例,累计164人次。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跨度为15~71岁,平均年龄38.1岁。按照病型分类,患者中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癔症、癫痫诱发精神障碍、酒精诱发精神障碍等类型分别为52、13、6、7、6例,另外精神发育迟滞和偏执性精神障碍各2例,其他类型2例。全部患者与CCMD-3精神患者的诊断标准相符。
对90例患者原始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进行逐一查看,对出现暴力行为的临床表现以及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在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暴力行为中,一般按照攻击性程度,分为攻击、谩骂、破坏、自残、易激惹以及敌意等6种类型,其中以口头攻击与肢体攻击较为常见[2]。口头攻击主要采取辱骂、讥笑以及恐吓等方式,肢体攻击主要采取拍打、脚踢、撕咬、吐唾沫以及毁坏物体为主,男性常用拳击,女性常用撕扯、抓挠。
(1)与精神症状误导有关。精神病患者在幻觉、抑郁、妄想、多疑、烦躁以及意识不清等精神症状的状态下,极易出现自控力与分辨力出现误差,极易出现暴力行为,对他人开展攻击,此种类型患者占本组患者的52%。
(2)与疾病认识不足有关。一些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不清楚,在实施强制住院治疗之后,心理上与医护人员产生对立思想,导致出现暴力行为,此种类型患者占本组患者的19%。
(3)与环境陌生嘈杂有关。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治疗后,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周围没有家人陪伴,患者对医院的环境会产生畏惧,一些病区的吵杂、空气混浊等方面因素,都会加剧患者的不良情绪,当患者的这些不良情绪集聚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出现暴力攻击行为,此种类型患者占本组患者的9%。
(4)与人为关系因素有关。①部分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查房不及时,没有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揭示缺乏耐心,由于患者对获得的解释不满意能够心生怨恨,出现对医护人员的攻击行为,此种类型患者占本组患者的8%。②患者之间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关系紧张,一些零碎事情也可能引发相互之间的暴力行为,此种类型患者占本组患者11%。
(5)与服用药物因素有关。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可能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导致无法静坐或者肌张力障碍,导致心情烦躁,部分抗抑郁药会导致过度兴奋,这些方面都可以诱发暴力攻击行为,此种类型患者占本组患者的1%。
(1)科学应对暴力行为。在面临患者暴力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处置,要语气温和、果断地向患者表达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行劝告。(2)及时掌握病情发展,对患者既往病史进行分析,具有明显兴奋、妄想、躁动症状的患者要相隔管理,自杀、自伤以及被害妄想的患者要单独看护,必要时约束管制,同时要监督及时服药,详细记录反映,及时处置,将暴力隐患处置在萌芽阶段。(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患者住院环境。(4)强化高危时段管理。管理的特殊时间往往就是患者暴力行为较为集中的时段,比如早晨起床后的一段时间,患者需要进行洗刷与吃饭,人员拥挤,容易发生冲突导致暴力行为,在这些时段,应当加派人手进行维持,强化管理与检查巡视,及时处置各种问题,有效预防和缓解暴力冲突。(5)发挥文体辅助作用。要通过开展文体活动这样的载体,让患者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建立良好关系,避免在生活中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暴力行为。同时,还要渗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让他们对自身的疾病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鼓励他们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管理。
精神病住院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与患者的精神状态、自知力以及环境、药物和其他认为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应当针对其特点开展针对性处置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暴力行为,保障医护人员以及患者自身安全。
[1]陈函.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105.
[2]石晓齐.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特点[J].西南军医,2009(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