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毛措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胃部疾病,由于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导致胃炎,而胃炎不及时治疗继而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萎缩的胃炎再延误诊治就会有癌变的可能。而这种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疗效并不显著,久治不愈。而藏医通过自己独有的理论为指导,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进行分析、疾病归纳,在诊治慢性萎缩胃炎的过程中发挥了藏医的特色。
藏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类为胃炎的范畴,即陈旧的胃炎,是发生在胃部的炎症未及时处理而长期发展,严重侵害到胃黏膜,使胃黏膜发生萎缩现象的一种慢性的常见的胃部疾病[1]。
2.1 内因:藏医中的内因是“三大因素”,即“隆”、“赤巴”、“培根”。位于胃部的是“三大因素”的分支,即“隆秘念”、“赤巴吉西”、“培根酿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胃火”或“三火”。在生理状态下,进入胃内的食物通过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分解、消化、吸收。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平衡,对胃黏膜起着保护作用。当这三者受到外界因素的侵害时失去平衡乱而胃黏膜受到刺激。
2.2 外因:在藏医理论中外因有4种,当这4种外因侵害到相应的内因时,就会使内因受到影响而发生病变。
2.2.1 时节:秋冬季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好发季节,这是由于天气的变冷,为抵抗冷空气胃受到刺激,即“胃火”所处环境受到刺激,从而使“胃火”功能发生紊乱,对胃黏膜失去保护而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2.2.2 邪:邪泛指所有严重危害身体的致病菌等,即一些侵害胃黏膜的致病菌附着在胃黏膜上,使胃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炎症,炎症陈旧后黏膜发生改变而萎缩。
2.2.3 饮食:暴饮暴食或辛辣刺激性饮食,如烈酒等热性或温性食物直接刺激“胃火”,致胃黏膜受刺激而发生炎症;或食粗糙食物而不充分咀嚼,就会损伤胃黏膜。
2.2.4 起居:饮食过饱后坐卧,不运动而导致食物长时沉积在胃内,影响“胃火”的正常功能而胃黏膜受损;其次上班族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如果这种紧张状态长期得不到缓解,易造成胃三火功能紊乱失常,从而引发胃病。
3.1 脉诊:脉细而虚;细是指炎症的存在,即表现的是“赤巴”的脉性,而虚是由于疾病长期慢性对身心造成损害使“隆”偏盛,导致脉搏虚而不承力;尿诊:色黄,泡沫大而不易消失,漂浮物中等;说明炎症存在且有“隆”的偏盛;舌诊:舌质红糙,舌苔色略白而薄。
3.2 症状:腹部有隐痛、胀痛,重者可产生剧痛或绞痛,多数疼痛部位在两肋、后背、胸、腹部,有压痛、上腹胀满、消化不良、胸闷、嗳气或心口堵塞、胸闷。患者经常睡眠不好,身体疲乏无力。
先消炎止痛,祛风稳火;再生肌去腐,温胃养火的治疗原则。
4.1 饮食:以细、软、嫩、烂,易消化食品为主,平时多食面食。
4.2 起居:日常要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还要保持心情舒畅,禁烟酒,避免熬夜,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这样有利于治愈康复。
4.3 药物:前期用芒觉,十一味寒水石,甘露十一味、二十味沉香丸等性偏凉或中性药物达到消炎止痛功效,炎症消失后用佐达、大月晶丸、石榴精华散等温性药物来养火保胃。
4.4 外治:根据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体质的情况,所行的外治疗法也不同。
4.4.1 有炎症,体质较强时先行放血疗法。穴位:胃的四穴位和六合脉[2]。胃的四穴位:即从剑突向下1寸再向左右各1寸半处;双手臂垂直向下时位于肘关节背侧向下2寸处如通。六合脉:即腕关节背侧中区处。方法:放血疗法前先服三果汤7天,便于将精血与污血彻底分离,服完后可行放血疗法,放血时血色发暗或发乌为污血,血色变浅至鲜红时立即停止即可。
4.4.2 胃部有疼痛时用敷疗法:敷疗分凉敷和热敷两种:由于炎症引起的疼痛适宜用凉敷法,如冰袋,泡置于凉水中隔于屋外过夜的石块等,将其敷在腹部疼痛的部位,能起到止痛作用。
4.4.3 等炎症消失后,即症状基本消失后用火灸疗法。穴位:后第十二胸椎处;剑突向下3寸处与左右各1寸处即“秘念穴”[3]。起到温胃养胃,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火”功能紊乱,胃黏膜受到损伤后,长期处于炎性状态,使胃炎继续发展的结果,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危险:胃黏膜萎缩变薄、血管显露、粗糙食物磨搓、黏膜糜烂出血;萎缩性胃炎大量失血后伴有贫血;甚至有癌变的可能。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发病率高,治疗上易于反复,缠绵难愈的胃部疾病。但藏医对其治疗,疗程虽较长,可有治愈的不少病例。
[1]桑旦.新编藏医药(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235
[2]金巴才旺.四部医典详解(藏文)[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1212
[3]玉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