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农村发展局,浙江宁波 315020;2.宁波市江北区畜牧兽医站)
奶牛“两病”是指奶牛的结核病和布鲁氏杆菌病,属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根据农业部《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所有的种牛、奶牛每年必须进行两次监测。由于“两病”检测、淘汰属动物防疫执法行为,笔者认为应按照国标(GB/T 18645—2002)方法进行比较规范(PPD皮内试验法)。在多年检测实践中,笔者不断对检测操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宁波市江北区已无“两病”阳性或可疑奶牛检出,完全净化了奶牛“两病”。
1.1耳标 根据宁波市《江北区奶牛耳标管理办法》,引进使用“安乐福”奶牛专用耳标,激光刻有“江北区动物防疫监督所”字样及编号。耳标分两种,一种为方形,用于存栏奶牛,另一种为长条形,用于引进奶牛及牛犊等需要观察或暂时隔离的奶牛。
1.2数码照片 为确保耳标与牛只的对应及确认方便,牛只全部拍摄数码照片,拍摄范围为整个牛头正面,必须看到清晰的耳标号码。
1.3健康证和档案 每头奶牛均制作含有照片和检测记录的健康证,由养殖场(户)持有,区动物防疫监督所建立奶牛管理电子档案。
通过以上三项,该区全部奶牛都已得到清晰标识,在开展“两病”检测、检疫、流动、淘汰、扑杀时进行仔细核对,以防止遗漏、认错、偷换、调包等现象的发生。
2.1改进采血方法 改采用16号针头颈静脉穿刺后用试管接取血样的老方法为一次性采血器尾静脉采血。既减小了劳动强度,又可减少对奶牛的应激。
2.2布病阳性场检测 对部分布病阳性场进行短时间内循环检测(1月1次或更短),以利迅速发现阳性牛并进行及时淘汰,提高净化速度。
3.1剃毛与消毒 利用电推剪剃除皮试部位牛毛(具有除毛干净,速度快,不伤皮肤等优点),减少电推剪工作时振动和噪音对奶牛的应激,选择采用可充电,振动和噪音极小的电推剪。由于牛体皮肤较脏,必须进行清洁消毒,但消毒后的残留酒精如未干燥前就进行皮内注射,可能会影响皮试结果,因此改用两次酒精消毒法,第一次采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第二次再用95%酒精棉球擦拭,以便使消毒部位快速干燥,节省皮试等待时间。
3.2结核菌素(PPD)注射部位选择 因拴牛用的绳圈有较大的活动性,绳子如果与注射部位摩擦,则会影响皮试结果。因此,PPD注射部位应选择后移至绳子擦不到的地方。
3.3引进先进的皮内注射器 对奶牛进行PPD检测是一项精细操作。目前国产的兽用皮内注射器因刻度无法精确固定,注射剂量不准且误差较大。笔者采用德国原装皮内连续注射器,一次吸液可连续注射5次,剂量准确,所配皮内注射针头制作精细,与针筒连接可靠,更换方便快速,不会漏液,皮试的成功率、可靠性和准确性较高。
3.4选择技术熟练、相对固定的检测团队 奶牛“两病”检测,尤其是结核病皮试,注射部位选择,注射技巧等都与操作者的操作手法和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很强的责任心,固定操作人员,不仅能提高熟练度,更可提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客观性。
布病检测采用虎红平板试验和美国爱德士(IDEXX)公司研制的血清ELISA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两种方法同时采用只要有一种检测结果出现阳性则均不得引进;结核病检测只要皮厚差大于0.2 mm就不得引进。
一般情况下,奶牛每年需进行两次以上的“两病”检测和口蹄疫免疫,还有相应的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等,免疫和监测采样都会对奶牛产生应激,轻则影响产奶量,重则引起流产、早产等危害。
通过研究和试验,笔者调整了口蹄疫的免疫程序,与每年两次的“两病”监测结合,在“两病”监测时,一次性完成皮试、采血、口蹄疫苗注射,变多次应激为一次应激,监测中如发现有抗体不合格者则立即补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