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佩学,李建生,祁兴运,侯平坦,李 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对生存环境状况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绿色食品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与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必将成为世界食品的发展方向。如何提高食品的营养水平和安全保障系数,如何建立绿色肉牛生产基地,加快优质安全肉牛生产,开发利用畜牧业资源,发展城乡经济,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对于泌阳县这个畜牧资源丰富的大县来说,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1.1 自然条件
泌阳县位于驻马店市西部,地处南阳盆地东缘,全县总面部2774km2,人口96万人,属浅山丘陵区,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是亚热带与温暖带过渡带,四季分明,雨充沛,光照时数长,有霜期短。
全县共有6.7万hm2宜牧草山草坡,5.3万hm2林间隙地和1.3万hm2滩涂草场,每年提供可饲干牧草6亿kg以上,现有耕地9.7万hm2,年可产麦秸等农作物秸秆140万t,粮食产量为6.18亿kg。
1.2 牛资源概况
据统计:2011年底全县共存栏牛39.36万头,适龄母畜23.62万只,占存栏总数的60%.。其中,肉牛30.66万头,南阳黄牛8.7万头。
1.2.1 肉牛 以夏南牛为主,泌阳县是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牌夏南牛诞生地,夏南牛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成年公牛体重可达1000kg左右,母牛650kg以上。出肉率高,屠宰率60.13%,净肉率48.66%。
1.2.2 南阳黄牛 泌阳县是南阳黄牛的集中产区,南阳黄牛役、肉兼用型,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易管理、肉质鲜嫩、口感好,成年公牛体重可达650kg左右,母牛420kg左右,屠宰率55.6%,净肉率46.8%。
1.3 草山草坡资源状况
泌阳县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属浅山丘陵区,植被种类繁多,总计有牧草16科48种;草场植被分布也有着很大差异,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3.1 浅山区 主要分布于铜山、黄山口、盘古等乡镇,植被主要由茅草、黄背草、白草、蒿草、荩草等组成,其中,不乏大黄、二花和鱼腥草等药用植物。
1.3.2 丘陵区 主要分布于双庙街、高店等乡镇,植被主要由黄背草、白草等禾本科牧草组成。
1.3.3 平原区 主要公布于赊湾、花园等乡镇,植被有白草皮、老瓜爪、蒿草以及其它杂草组成。另外,还有人工种植的苏丹草、墨西哥玉米、沙打旺等。
2.1 泌阳县天然放牧草种类多,资源丰富
其中可利草山草坡面积6.6万hm2,夏秋草场比较充裕,载畜潜力大,且多位于伏牛山与大别山支脉交汇处,是绿色肉牛生产的一大资源优势。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夏季草场水草丰茂,气候适宜和肉牛生长发育快的优势进行集中肥育,发展绿色肉牛生产。
2.2 县境内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
有利于牧草生和有机物质的积累,牧草营养丰富,具有"三高一低"特点,有利于牛的抓膘增重。
2.3 泌阳县是一个畜牧大县
县境内光照好,雨量充足,又有农牧结合的条件。另外,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势必要求采取增加适龄母畜比例,提高仔畜繁殖成活率,增大牲畜出栏等措施,走出生态效益型畜牧业之路。
2.4 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肉类膳食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对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且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的牛肉的需求,尤其是对具有精肉多、脂肪少、鲜嫩、多汁、易消化等优点的肉牛需求的增加,使绿色肉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泌阳县肉牛已运销上海、天津、浙江、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自治区,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在国内肉牛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另外该县东据焦桐高速10km,南临沪陕高速6km,交通便利,随着工矿、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追求富含高蛋白、低脂肪肉类消费的需求亦将随之增加,势必刺激泌阳县肉牛生产。
2.5 泌阳县21个乡镇中除了赊湾镇、花园乡不靠山区外,其余19个乡镇均为农牧结合乡镇,农民群众饲养牲畜历史悠久,在长期饲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发展肉牛养殖业具有了先天的优越条件。
泌阳县由于其境内空气清新,物产丰富,环境无污染,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发展绿色肉牛生产,建设具有泌阳特色的绿色肉牛生产基地的理想场所。但由于进行绿色肉牛生产是对养牛业生产的新的探索和尝试,目前经验尚未成熟。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养牛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从根本上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保证绿色肉牛生产基地的顺利建设,促进泌阳县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有重点、分区域,进行泌阳县绿色肉牛生产基地建设
一方面,西北部夏南牛集中产区,以规模养殖为主导,散养为骨干,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量。建立绿色肉牛育肥基地,分区域建立4~5个万头以上标准化全自动肉牛育肥场,以示范带动全县养牛业发展。另一方面,东南部南阳黄牛集中产区,加大黄改肉进程,逐步加大肉牛饲养量、集中建设20~30个中小型肉牛养殖场,同时设立6个冷配站点,提高黄改肉品种质量,使泌阳县肉牛生产向高产、高效、优质方向发展。
3.2 在方式方法上
必须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畜牧科技综合配套技术和成功经验。
3.2.1 建立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 特别是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生物发酵饲料新技术,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大肉牛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投入,不断推进绿色肉牛养殖专业化、规模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
3.2.2 建立一个年屠宰加工10万头以上肉牛屠宰加工厂 使绿色肉牛就地加工,增加产值率。
3.2.3 加强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建设 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常规免疫注射。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肉牛免疫力,减少生产过程中因兽药、激素、化肥、农药等造成的不必要污染。建立、完善技术服务、质量监测网络,除每个乡(镇)农业开发服务中心外,还要建2~3个质量监测网点,为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技术保障。
3.2.4 加强肉牛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监管工作 畜牧部门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无公害饲养肉牛技术的指导和监管,大力提倡无公害生产加工新技术。质检、药监、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动物饲喂原材料的督查力度,确保饲养环节不使用违禁药品和不合格的饲料等。建立饲料兽药准入制度,对供药、供料单位使行审报备案管理,凡进入泌阳流通环节的饲料、兽药必须到相关管理部门登记备案,质检、药监等部门做到批批抽检,确保用药、用料质量。
3.2.5 宣传部门要加强无公害产品及绿色肉牛生产、加工基地的宣传力度 做到家喻户晓。保证无公害绿色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顺利开展。政府部门要拿出一部门资金,对那些通过无公害认证的饲养场(户)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