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鹏,孙岩松,王萍,宋宏彬,杨振洲,贾瑞忠,黄留玉
赴海地执行抗震救灾防疫救援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郭金鹏,孙岩松,王萍,宋宏彬,杨振洲,贾瑞忠,黄留玉
海地;抗震救灾;防疫;医学救援
R 197.2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和多起余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联合国呼吁,我国政府于同年1月24日派遣由有关专家组成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赴海地开展灾后医疗防疫工作。
本次救援行动的目的地海地首都太子港市受灾最为严重,据WHO粗略估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近百万人,约90%以上的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医疗机构及行政组织均遭受严重破坏,各种卫生防病问题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震后灾民流离失所,安置点人员复杂,帐篷乱搭乱建,管理难度极大。二是水厂、厕所、垃圾处理站在震中均遭受破坏,缺水、缺电、缺厕情况严重,加上房屋废墟及震前震后遗留下的生活垃圾无人清理,灾民卫生意识不强以及环境处置措施不到位等因素,使得城区垃圾随处可见,污水横流,孳生大量蚊蝇,环境卫生状况极差。三是地震造成原有医疗卫生系统破坏严重,医疗卫生及防疫工作几乎瘫痪,仅仅依靠来援的国外医疗救援队的医疗防疫力量。四是治安混乱,枪击事件不断发生,安全形势严峻,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证。震后太子港市复杂的局势,使得防疫救援工作面临极其严峻的困难。
2.1 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抵达灾区后,我们第一时间与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取得联系,并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登记,立即对灾区卫生防病工作的组织领导、卫生防疫力量、灾民搭建的帐篷及其居住人员、厕所及垃圾点分布、垃圾处置情况、饮用水源及生活用水卫生合格状况、民众疫苗接种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1 较为系统地掌握了震后太子港市卫生防疫力量我们很快掌握了地震两周后民众主要疾病谱、安置点环境卫生状况、饮水卫生状况等,为科学制定灾后卫生防病计划、落实各项卫生防病措施奠定了基础。协助建立了依靠当地自身力量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机制,培训了一批卫生防病骨干,捐赠了一批价值100余万元的卫生防疫装备和药品。
3.2 玛依卡代灾民安置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通过采取对灾民安置点及垃圾点的垃圾实行日产日清、定人运送、定点集中处置,对垃圾桶、垃圾堆、厕所等实行定时消杀灭处理等措施,玛依卡代灾民集中安置点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得到扭转,帐篷区整洁有序。
3.3 灾民卫生防病意识普遍提高通过现场卫生防病宣讲、发放宣传折页等手段反复开展健康教育,安置点随地乱扔垃圾的灾民人数减少,自觉对居住地的蚊蝇进行杀灭和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的灾民人数增多。
3.4 疾病监测机制初步建立玛依卡代安置点的医疗救助站被列为灾后疾病监测点,通过医疗门诊的发热、腹泻和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监测,对灾民安置点的上述病例的主动搜索,及时掌控传染病发生的苗头,并采取了对海地卫生部疾病监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4.1 完善的预案是救援成功的前提我们在接到命令后,集中力量,完成方案确定、人员抽组、物资筹措、对外联络、灾区情报的收集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行,这与我们周密的应急预案及平时的实战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重大灾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应急处置和防疫救援必须有高效的卫勤指挥系统,并根据不同的特定区域,不同的灾情制定科学的医疗救援预案。预案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体系性,才能为救援提供系统、规范以及具体政策、方法、措施的准备和指导,才能使救援做到快速、机动、高效。
4.2 对灾区相关情况的收集是进行医疗救援决策的基础建立高速的信息平台,为开展各类灾害事故紧急救援所急需。在展开医疗救援行动之前,必须对灾区的情况进行详尽的收集。我们通过广播、互联网、报刊等各种渠道对灾区情况进行收集。在到达太子港灾区后,救援队立即与当地政府的救援机构、相关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现场协调指挥中心等)及其他救援队建立了畅通的联系,及时掌握灾区情况的变化,了解灾区所需,大大提高了救援的效率,为救援队在灾区的行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引。
4.3 突破常规,全面构建卫生防疫网络震后太子港的卫生防病工作几乎成为空白,必须依靠当地自身力量,建立起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长效机制。一要通过利用当地震后残存的领导机构,组织和协调卫生防病自救;二要通过技术培训和扶持,培育当地卫生防疫队伍,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三要通过督导,有效落实当地的各项防病措施。
4.4 医疗救援与防疫救援并重为更准确地掌握灾后民众疾病发生情况,接诊医生需要提高传染病诊断意识,及时发现和诊断传染病病人,这是有效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的前提。在门诊救治过程中,要加强对传染病的诊断。在救援期间,我们搞出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测样本100余例,并及时上报世界卫生组织,成为第一支确诊并向世界卫生组织上报传染病的救援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实践证明,防救并重是地震灾区救援的重要手段之一。
4.5 重视救援队员自身的卫生防护完善救援队自身的卫勤保障措施,是救援工作可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我们指派专人负责队员的日常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每天对队员进行巡查,发现异常及时诊治。每天对营地周围进行杀虫、灭蚊,对从灾区救援返回营地的队员进行洗消,防止传染性疾病的传入与流行,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醒队员补充营养素,保证救援队员的体力恢复,使救援队在灾区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避免发生因伤病减员的情况。
100071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十所(郭金鹏,王萍,宋宏彬,杨振洲,贾瑞忠,黄留玉),科技部(孙岩松)
2.2 创新模式,突出重点一方面通过医疗站临床医生对就诊患者进行初筛,及时筛查具有传染病症状的患者,采集相关标本进行确认,给予对症治疗;另一方面利用携带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在营区展开疾病监测与控制实验室,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病原检测,并设置有害生物种群监测点,根据实验室诊断数据科学制定防疫处置措施。救援期间,共检测血、鼻拭子样本118份,其中登革热阳性2例,霍乱疑似病例1例,HIV病毒检测阳性2例,腹泻4例,疟原虫胶体金快检和玻片显微镜检测阳性11例,结核病临床诊断病例2例,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诊断病例1例,进行相关传染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5份,并将以上数据按要求形成报告上报WHO 5份;累计水样检测6份,210个指标;设置有害生物监测点4个,收集蚊、蝇、鼠、蟑、蝽等各类主要有害生物样本5类、9种,针对性制定消杀灭处置方案5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40余人次,并向WHO提交相关报告8份。WHO官员和其他国家同行对我们将疾病监测、伤病诊治、防疫防病统筹考虑、综合编组的工作模式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我救护队是“地震灾后唯一综合开展疾病监测、伤病诊治、防疫防病工作的医疗救护队”。
2.3 技术帮带,长效管理针对海地太子港灾区疫情态势严峻、语言交流障碍、卫生力量不足、治安形势复杂等现状,充分激发安置点管理者和民众的灾后自救热情,聘请志愿者维持就诊秩序,培训18名志愿者组成的环境消杀灭和垃圾处置队,深入灾民安置点的每一个角落,把各项卫生防病措施落到实处,形成海地灾后重建防疫防病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种灾民自救与科学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得到了WHO官员和海地卫生部官员的高度评价,也受到志愿者个人和受灾群众的欢迎。当我们撤离时,志愿者用泪水和掌声表达了感激之情,真正留下了一支“不走的防疫队”。
2.4 参与合作,展示实力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的整套反应机制、整体计划和安排,响应并参与太子港市灾后疾病监控体系重建,把疾病监测与控制实验室作为海地灾后疾病监测点,按期报送疾病监测数据、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各国医疗救援队深入交流防疫救援工作的经验与做法,全面展示我军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果。在进行防疫救援的同时,大力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发放消毒药片、消毒喷雾剂、消毒湿纸巾等,医疗队员还对各个巡诊的难民营生活区、医院进行消毒,防止各种传染病的播散;对救援队员进行健康教育,在完成救援任务后进行严格的洗消。
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