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楠 侯晓梅
(廊坊市卫生学校生理教研室 河北廊坊 065000)
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按结石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其中以胆囊结石最为多见。1992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胆囊结石在胆石病中的相对发病率为78.9%[1]。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1)胆汁的成分的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2)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的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3)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在我国的多省市普查中,近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证。因此胆囊结石治疗方法及疗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目前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外科手术治疗是胆囊结石的首要治疗方法,但手术有创伤痛苦、残石率高、复发率高、术后易发生并发症等缺点;此外,还受我国医疗条件、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切除胆囊仍有较多顾及。因此,患者一般不希望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口服药物主要是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等胆酸制剂。此方法溶石有效率达57.1%。但胆酸类药物对非胆固醇结石无效,且对于结石≥15mm、钙化、不浮动结石、病史较长者效果不佳。其次,这类方法应用疗程较长、价格昂贵、停药后易复发。此外,长期服用易导致肝功能损害、动脉硬化等副作用。基于此,此法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灌注疗法直接向胆道内灌注药物,溶剂包括胆固醇结石溶剂和胆色素结石溶剂。如经T管滴入辛酸单酯治疗胆固醇结石、经鼻-胆道导管交替滴入甘油辛酸单酯和BA-ED-TA(内含熊去氧胆酸、胆酸、肌肽及四醋酸乙二胺)治疗混合性或胆色素结石等。成功率后者可达66%。但此方法操作费时,技术难度较高,较难推广,且灌注药物易使胆囊粘膜受损,导致胆管炎、胰腺炎、甚至出现溶血等严重的毒副作用及并发症。前景有待发现一种既能溶解各种性质的结石又无大的副作用的新溶剂。
此方法只适用于X线能透过的阴性结石,且结石少于3颗、直径<15~25mm、无胆道阻塞、一级胆囊收缩功能正常者。这种疗法多数情况下碎石不彻底,往往间隔30d后还需复震。随着结石直径的减小,还需加以溶石、排石等进行治疗,步骤较为繁琐。如王雪平采用序贯疗法治疗胆结石:体外冲击碎石疗法是序贯疗法的主体。碎石后30dB超复查,若结石碎块≥5mm,间隔30d进行复震;若结石碎块≤4mm,还需进行药物溶石、药物排石和内镜取石等各项操作,不易掌握和推广。
中医学者对于胆囊结石的病因说法不太相同。如张燕玲[2]认为胆石是痰瘀互结有形之实邪,多由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虫积等致脏腑功能失调,肝胆疏泄失职,肝胆湿热,胆汁郁结而成;潘国良[3]等认为本病病因为湿热蕴结肝胆、肝失,气滞血瘀或酒食过度等导致。由于病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中医学者所用方法也不相同。大体包括中药内服方法、中成药内服方法、针灸疗法、耳穴贴压法等。中药内服疗法中,有的根据病人所属类型在原有方剂上予以加减,有的是自拟方剂进行治疗。针灸疗法往往根据临床证型不同配穴治疗。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目前较为理想且受患者欢迎的当属溶石治疗。中医中药在胆囊结石利胆排石的作用已获得肯定和证实。但治愈率偏低,复发率较高,疗程较长。因此,探究既能预防结石产生,又有较好溶石效果,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方法简便,利于推广的中药专方是非常必要的。
[1]黄志强.胆管外科近年来的发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3):131.
[2]张燕玲.中医辨证治疗胆石症18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9):60~61.
[3]潘国良,潘靖波.拟舒胆汤治疗胆石症7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9,3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