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 蔡惠松
随着医疗感染发生率的不断提高,医疗感染已经逐渐成为了医院内部人群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的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该疾病又呈现出了卷土重来的趋势,且发病率有所上升。为防治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本院对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问题进行了重点的研究,现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200例新生儿为观察对象,将其中的50例淋菌性结膜炎婴幼儿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8 d,平均(5±0.6)d,平均病程(2±0.2)d。其中10例患儿母亲有淋病病史,其余患儿父母均自述无淋病病史。
1.2 临床诊断 根据我国卫生部所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准》对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临床症状表现为:眼部出现脓性分泌物、眼睑有水肿、眼结膜充血,眼部分泌物细菌学,眼分泌物细菌学等临床检查结果呈阳性的婴幼儿患者可确诊为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1]。
1.3 临床检查 在镜下细胞内,使用无菌棉球提取患儿眼部分泌物中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接受革兰氏染色涂片镜检,其中部分患儿同时通过细菌培养,进行淋菌T-M培养检查[2]。同时,对患儿母亲实施引导分泌物涂片检查,所有20例患儿中,18例患儿的母亲阴道分泌物中有淋球菌,1例患儿父亲患淋菌性尿道炎,1例患儿母亲因特殊原因未接受临床检查。
1.4 治疗方法 连续7 d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青霉素,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局部清洗后,使用4000~10000 U/ml的青霉素溶液清洗眼部,每10~30 min清洗1次,连续用药3~5 d,也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患者接受治疗前均接受青霉素皮试检查,检查结果为阴性者可接受药物治疗。分别在患者接受治疗的3 d、7 d和2周后接受眼分泌物涂片检查,连续2次检查结果为阴性,眼结膜充血症状完全消失,结膜水肿症状缓解,眼睑无水肿且患眼脓性分泌物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结膜囊分泌物涂片和培养均显示无革兰阴性双球菌的患者可定为临床治愈。
2.1 细菌学检查 所有50例患者均接受了革兰氏染色分泌物涂片检查,且大部分患儿多核细胞内均存在革兰阴性双球菌。
2.2 发病率与孕妇关系 所有50例患儿中,10例患儿的母亲自述有淋病病史,占病例总数的20%,这表明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孕妇的淋病史有关。
2.3 转归与治疗 局部治疗方法为:用0.9%的生理盐水对眼结膜部位进行清洗,擦干眼部后,滴大观霉素稀液进行消毒处理,每天用药3次。患儿在治疗7 d后进行复查,同时再次接受眼部分泌物涂片检查,若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眼部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为阴性,则视为完全治愈。经过治疗,所有50例患儿完全治愈。
淋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性病,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生率又开始有所上升,并呈现出了一种卷土重来的趋势。淋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殖器官的炎症,同时会向婴儿传播。随着近年来我国淋病发生率的逐渐升高,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问题也呈现出了逐步严重化的趋势,其中,出生1个月左右的婴幼儿发生淋菌性结膜炎的几率比新生儿高。由于婴幼儿自身抵抗能力较强,因此,与新生儿相比,发病相对较为缓慢,被误诊为普通细菌性结膜炎的几率较大,其中,发病年龄在6个月左右的患儿最为常见。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加强认识,树立全新观念,从而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医治[3]。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是患有淋病的产妇,产妇在阴道顺产终止妊娠过程中,通过胎儿产值感染而得的。国内外相关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约有30%左右的淋菌性结膜炎患儿发病原因在于母亲患有淋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约有60%左右的淋病女性患者无显著的临床症状,因而是更为危险的疾病传播者[4]。
临床医学研究结果显示,成年女性阴道内存在大量的大肠埃希菌和乳酸杆表皮葡萄球菌,这部分细菌可能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造成婴幼儿感染,所以,所有的新生婴幼儿均需要接受每天1次的眼部护理治疗,使用生理盐水或消毒棉球擦拭新生儿眼部分泌物,再用硝酸银盐进行眼部治疗。
对分娩后可能存在淋菌性结膜炎感染风险的患者需要实施预防性的管理,如不用有污染的物体接受新生儿眼睛,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须先洗手,从而防止新生儿感染问题的发生。使用眼药时,左右眼要分别使用一瓶,从而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患者取卧位,避免分泌物进入患儿眼睛而导致重复感染。对于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新生儿,要与床边完全隔离,患儿所使用的物品要固定并消毒。在观察和治疗过程中,操作者必须首先洗手,避免发生感染性医源性眼部炎症,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孙晓娟.40例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18(15):23.
[2]严寒梅.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40例临床治疗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9,10(5):526.
[3]朱慧慧.35例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5):41.
[4]傅东红.婴幼儿淋菌性结膜炎临床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7,27(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