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婷
(商丘师范学院 公共体育教学部,河南 商丘 476000)
农村留守学生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而产生的。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大部分是将子女留在农村,交给亲属朋友照顾或让子女自我照顾,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留守群体[1]。目前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学生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52%[2]。有研究表明,留守孩子的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留守与非留守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有何特点,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又有何特征[3]?本研究通过对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及相关性研究,试图探讨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旨在为寻找促进留守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留守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以河南省虞城县、睢县、民权县、宁陵县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期刊索引搜集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弱势群体,阳光体育等方面文章260余篇,全面了解课题领域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1.2.2 调查法
问卷经过专家反复修改和预调查,确认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后,对中学生发放2 000(男1 000、女1 000)份,回收1 785份,现场访谈留守与非留守学生100人。有效问卷分别为1 762(男855、女907)份,有效率是88.1%。
1.2.3 体质测量法
根据研究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体质监测:1)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2)身体机能指标:安静脉搏、肺活量;3)身体素质指标:50 m跑、握力、立定跳远、1 000 m跑(男)、800 m跑(女)。
1.2.4 数理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2000对所得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表1 课外体育活动态度比例调查
2.1.1 课外体育活动态度调查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的快乐程度与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有重要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体育兴趣、态度及行为[4]。表1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不足。留守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明显低于非留守学生。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促使这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态度向积极方面转化。
2.1.2 参加体育活动内容
表2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内容比例(多选)
如表2所示,农村学校、社区的体育娱乐设施匮乏、活动内容单调,中学生体育文化活动枯燥,贫困地区更是如此。男生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主要为:游戏、打沙包、篮球、乒乓球等,女生喜欢参加的体育主要有:踢毽子、跳皮筋、打沙包、乒乓球等。所调查的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几乎没有区别,只有少数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进行一些新兴体育项目,滑板车、轮滑等[5]。
2.1.3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周次数调查
从表3可知,79.6%的留守学生与87.7%非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锻炼,非留守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总体要好于留守学生。但整体看,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总体不高,没有达到阳光体育的要求。
2.1.4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调查
从表4可知,75.4%的留守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体育课不计)每天不足60 min,访谈发现,许多留守学生参加课余锻炼的时间只能放在课间。因为离家比较远,放学急着回家,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路上(寄宿制学校很少),不少学生还要帮忙做家务、干农活以及写作业,所以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6]。
表3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周次数比例
表4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比例
2.1.5 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对比
从表5可知:没器材、影响学习和没场地是影响非留守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而留守学生除了有与普通中学生共有的影响因素外,做家务、信心不足、同学嘲笑等因素都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生。调查发现,农村学校体育器材、体育设施,严重匮乏,有的学校基本没器材,这点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表5 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多选)
表6 身高与体重的比较
表7 安静脉搏与肺活量的比较
表8 握力与立定跳远的比较
表9 速度与耐力测试的比较
2.2.1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表6所示,农村留守学生的身高、体重2项指标平均数与非留守学生差异不显著(P>0.05),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总体上看,留守与非留守学生身高、体重2项指标比较接近。
2.2.2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身体机能水平
如表7所示,中学生的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表现为安静脉搏平均数随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7],肺活量平均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而非留守学生生肺活量平均数大于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肺活量,差异非差显著(P<0.01)。
2.2.3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身体素质
反映学生上肢和下肢力量的握力和立定跳远两项指标留守与非留守学生相比[8],如表8所示,农村学生握力和立定跳远平均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留守与非留守男、女生握力、立定跳远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发展趋势上看,留守、非留守学生男女生握力值平均成绩,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均有明显的增长。
2.2.4 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速度、耐力水平比较
从表9可知:在速度素质方面,非留守男女学生50 m速度跑的各组成绩均优于留守男女中学生50 m速度跑成绩(P<0.05)差异显著。1 000 m跑(男)800 m跑(女)反映学生的耐力素质,农村非留守学生的耐力跑成绩均数优于留守学生(P<0.01)差异非差显著。从发展趋势上分析,随着年龄增加,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速度、耐力跑的平均速度逐渐提高,发展的趋势基本相同。
1)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均不足,留守学生更甚。
2)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匮乏、活动内容单一。留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低于非留守学生,在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几乎没有区别。
3)每周活动的频数和持续的时间上,非留守学生要好于留守学生,但总体上未达到阳光体育锻炼的要求。
4)留守与非留守学生男、女生身高、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指标、耐力素质1 000 m跑(男)、800 m跑(女),(P<0.01)差异非常显著。反映上肢和下肢力量的握力和立定跳远2项指标及速度素质的50 m跑(P<0.05)差异显著,非留守学生大部分指标明显好于留守学生。
1)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俱乐部加强课余锻炼,培养农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特别是留守学生的锻炼习惯。
2)各级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寄宿制学校,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应本着对留守青少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为留守青少年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3)农村乡镇学校要真正实施好教育部提出的“阳光体育工程”,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4)加大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关注程度,采取一切有利措施,比如增加体育场地设施投入等,促进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改善健康状况。
[1]唐红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61-662.
[2]高建磊.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9-13.
[3]张利,丁亚兰.农村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皖西北地区为例[J].体育与科学,2009,30(4):46-50.
[4]吴家舵,吴红权,朱超群.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114-115.
[5]李慧林.对河南省城、乡中小学生体质形态与体育健康知识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59-61.
[6]殷晓旺,李江华,肖湘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0,28(6):28-30.
[7]肖敏,葛缨,曹成钢.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2(11):57-60.
[8]赵景欣,刘霞.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