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昌宏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室 北京 100045)
2012年的高考是北京市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的第三次高考.第三次高考的物理试卷,是一份教考和谐、导向正确、内涵丰富、信效俱佳、形成特色的试卷.再一次有力地体现北京市教委提出的稳定、优化和特色发展的课改理念,物理试卷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中学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试卷是一份形成北京特色的物理试卷.
通过本次物理试题的展示,我想,会让教师感到,教物理真好!物理学大气、基础、普适、实用、亲切、简捷.
通过本次物理试题的考试,我想,会让学生感到,学物理真好!物理学重事实,做实验,讲方法,真探究,有体验.
通过本次物理试题的展示,我想,会让教师感到,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摒弃题海.
通过本次物理试题的考试,我想,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能够获得成功感.学习物理学,可以学到重要的研究方法.物理学是简捷的,科学是简捷的,科学是可以学好的,科学是有用的,科学是崇高的.
本次高考物理试卷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试卷的特色.下面就发扬优良传统,形成特色以及命题建议等方面提出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本次试卷很好地发扬了北京物理命题中的优良传统.
北京物理试卷共12个题目, 总分120分.其中八个单选题,一道实验题,三道计算题.
12个题目的结构、分数设置、难易程度与绝大多数考生答题时间相匹配,与考试的选拔目的相符合.
从题目的内容上看,其中8个选择题分别涉及光学、原子物理、机械振动机械波、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交直流电、物理学单位制等内容.
实验题涉及实验技能、实验原理和实验理论.三道计算题,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运动、动能定理、功、功率、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主干知识,涉及图像的知识.这些内容是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必选3-1、3-2、3-4、3-5中的基础性知识.
物理试卷,在仅有12个题目的前提下,试卷的结构、题目类型是科学合理的.
不难想象,在12个题目不变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选择题、或增加填空题、或改变试题的难易程度等所形成的试卷,对答题时间、选拔学生都不会有利.
本次试卷的试题从易到难排布.主观上的难易与客观结果的达成度比较高.
八个选择题,难易程度是渐进的;实验题难易程度是渐进的;三道计算题的难易程度是渐进的,同时每个计算题中的3问,难易程度也都是渐进的,这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学生获得成功感的同时,能够发挥个人水平和潜能,因此有效提高试卷的效度和信度,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
试题对考试说明中的5种能力均进行了考查,如第16题主要考查理解和推理能力, 第19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和实验能力,第20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第23题主要考查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第24题主要考查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效地控制试卷难度,试卷就会有很好的区分度.
试卷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试卷中的多个试题都是考查物理学的基础性知识.如,试卷中的第13题涉及原子物理中的能级、跃迁等基础性知识;第14题涉及光学中的光的传播特性、折射率、波速、频率与波长等概念;第15题涉及欧姆定律、功率、交流电的有效值、最大值等内容;第17题涉及简谐振动、回复力、牛顿第二定律等内容;第21题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原理,涉及选择电路,实验连接,数据处理,实验误差分析等内容;第22题涉及平抛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等内容;第23题中的第一问,涉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第24题的第一问,涉及电场强度,牛顿第二定律等内容.
试卷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基础性知识、基础性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要给予重视的,基础的是最重要的.
试卷通过基础知识,考查各种能力.如16题,原题如下.
【例1】(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16题)处于匀强磁场中的一个带电粒子,仅在磁场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将该粒子的运动等效为环形电流,那么此电流值
A.与粒子电荷量成正比
B.与粒子速率成正比
C.与粒子质量成正比
D.与磁感应强度成正比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所做的圆周运动考生比较熟悉.对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运动周期公式,记忆得比较扎实,对等效为一环形电流的要求,考生也容易接受.但是要确定出等效电流值,就需要一定的能力了,因为没有现成的公式可用,没有靠记忆就能够做出判断的经验.本题要求考生对电流的定义有清楚的认识,并且要把电流的定义及定义方法迁移到具体的环形电流上,考生要建构环形电流模型,这种建构模型、迁移能力是需要一定积累才能形成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第23题,原题如下.
【例2】(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23题)摩天大楼中一部直通高层的客运电梯,行程超过百米,电梯的简化模型如图1(a)所示,考虑安全、舒适、省时等因素,电梯的加速度a随时间t是变化的.已知电梯在t=0时由静止开始上升,a-t图像如图1(b)所示.电梯总质量m=2×103kg,忽略一切阻力,重力加速度g=10 m/s2.
(1)求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最大拉力F1和最小拉力F2;
(2)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v-t图像求位移的方法.请你借鉴此方法对比加速度和速度的定义,根据图1(b)所示a-t图像,求电梯在第1 s内的速度改变量Δv1和第2 s末的速度v2;
(3)求电梯以最大速度上升时,拉力做功的功率P,再求0 ~11 s时间内,拉力和重力对电梯所做的总功W.
图1
题干阐述了电梯模型,要求考生运用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解决几个问题.这个图像对考生来说不熟悉.高中阶段,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这要求考生要从速度的定义、速度图像中的斜率、“面积”等知识中受到启发,并做出类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功率、动能定理等内容,涉及多个知识间的联系.考生要能够对电梯运动过程进行正确的分析,要掌握加速度增大、减小时电梯的运动情况,要对电梯以最大速率上升过程的受力情况有正确的分析.本题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试卷中的第20,21,22,24题等也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本试卷考查的能力有层次,使不同的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智力潜能,很好地保证试卷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几年来,北京市新课程下的高考物理试卷,是一种“温和”的状态.这种状态,对物理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保持试题“温和”的状态下,形成了难能可贵的试卷特色.笔者以学习和欣赏的目光,纵观近些年,特别是新课程下的高考试卷,我认为初步形成如下特色.
特色之一: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教好实验、做好实验、理解实验、考查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和考查的重要内容.北京物理试卷,不仅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在试卷中用不同的实验装置,不同的实验现象,不同的实验事实,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让考生做出选择和判断.这种题目,对于日常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因为教师不做好演示实验,不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学生不清楚实验条件,不清楚实验现象,不能解释实验现象,当学生面对这些题目时很难读懂、看懂题目,无法理解实验所创设的情境,对提出的问题也就不能从容做答.
如,第19题,原题如下.
图2
【例3】(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19题)物理课上,老师做了一个奇妙的“跳环实验”.如图2,她把一个带铁芯的线圈L、开关S和电源用导线连接起来后,将一金属套环置于线圈L上,且使铁芯穿过套环.闭合开关S的瞬间,套环立刻跳起.某同学另找来器材再探究此实验.他连接好电路,经重复试验,线圈上的套环均未动.对比老师演示的实验,下列四个选项中,导致套环未动的原因可能是
A.线圈接在了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过高
C.所选线圈的匝数过多
D.所用套环的材料与老师的不同
本题利用课上教师做的“跳环实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再如,2011年的第19题,2010年的19题均是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特色之二: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到实处
新课程倡导的探究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应该是一种教育行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北京物理试卷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到实处.
如第20题,原题如下.
【例4】(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约瑟夫森结”由超导体和绝缘体制成.若在结两端加恒定电压U,则它会辐射频率为ν的电磁波,且ν与U成正比,即ν=kU.已知比例系数k仅与元电荷e的2倍和普朗克常量h有关.你可能不了解此现象的机理,但仍可运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在下列选项中,推理判断比例系数k的值可能为
题目叙述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新知识,其中的“ν与U成正比,即ν=kU.”要求学生现场应用的新知识.采用什么方法运用这一新知识,需要考生进行设计.在考生决定运用物理学中的量纲进行解决时,还需对普朗克常量h的单位做出推理判断.这种获取新知识,应用新知识,选用方法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究能力.
再如,第23题,原题见本文上.
其中,加速度时间图像对学生来说是新知识,考生要获取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并用类比方法运用新知识,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再如,第24题,原题如下.
(1)求A在电场中的运动时间t;
(3)为使B离开电场后不改变运动方向,求B所带电荷量的最大值qm.
图3
题目中的第(2)问,求两质点相互作用能的最大值Epm.“相互作用能”对考生来说是新知识,因为高中阶段,学生从未见过这个概念.解决这个问题,考生要建立两个电荷离开电场后的运动模型,分析电荷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能量的存在形式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从而建立相互作用能,理解获得相互作用能的最大值时,电荷模型所处的状态.上述新知识的建构,运动电荷模型的建立,确定相互作用能的过程,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用这种方式考查探究能力,对中学物理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让教师看到,探究能力不是高不可及的能力,探究能力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逐步培养的,是可以提高的.另一方面,使教师看到,探究不仅仅为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在提出问题、建构知识、感悟方法、形成观念的各种活动”,均可视为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2010年的第23题也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特色之三:设问搭台,一题三问
几年来,北京高考物理试卷的计算题, 每道题均为考生设计三问.设问科学合理,逻辑清晰,问题明确,层层深入.
如第22题,原题如下.
【例6】(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22题)如图4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粗糙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经距离l后以速度v飞离桌面,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已知l=1.4 m,v=3.0 m/s,m=0.10 kg,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桌面高h=0.45 m.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小物块落地点距飞出点的水平距离s;
(2)小物块落地时的动能Ek;
(3)小物块的初速度大小v0.
图4
如第23题,原题见本文上.
如第24题,原题见本文上.
计算题中的第23,24题,第一问与第二问之间有比较明显的能力要求差异,第二问与第三问仍有能力要求差异.第一问,力图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作答,第二问力图让部分学生作答,第三问题仍希望部分学生作答,特别是让那些综合能力强,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作答.这样设问,能让所有学生在问题面前都能比较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即有劲能让学生使得出来,有想法能让学生表达出来,有能力能让学生展示出来.这对考生增强自信,对高校选拔新生都是有利的.不然,第一问思维起点很高,能力要求也高,则会使试题的区分度大大减小,因为会使很多学生在考试过程处于一种煎熬和尴尬状态,这既不利于考生发挥水平,也不利于选拔新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对物理学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认识.
现在这样的设问,即使第二问、第三问考生做不出来或做不对,学生也能面对,因为是自己能力有所不及.他不至于抱怨物理教师,不至于抱怨物理学,不至于抱怨科学.让学生不抱怨物理学,使学生相信物理学,运用物理学,喜欢物理学是物理教师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特色之四:试卷的“俏” 、“巧” 、“翘”
三年来,北京物理试卷中计算题的设计可以用“俏” 、“巧” 、“翘”三个字来形容.
计算题的第1题,即第22题,传统经典,源于教材——“俏”,原题见本文上.
这个题目考生、教师都愿意读,愿意看,因为这个题目感觉很亲切,图文并茂.这个题目设计的情境学生都比较熟悉,题目中的三个问题都涉及物理学中的基础性知识,解决问题所运用的方法都是物理学中既重要又经典的方法,这个题目会让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感,得分率比较高.
这种题目,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基础,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个题目很好看——“俏”.
计算题的第2题,即第23题,情境创新,高于教材——“巧”,原题见本文上.
这个题目一般是在已有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本题是在传统电梯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这种创新设计用到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创新设计所形成的问题,考生看上去会产生联想.第一问,能让大多数学生作答,给学生一种自信和力量.这种在已有情境下的创新设计,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蕴涵在物理学之中,蕴涵在命题教师头脑之中.这种创新设计,使题目确保科学性的基础上,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探究能力.这个题目的创新设计——“巧”.
计算题的第3题,即第24题,情境新颖,富于想象——“翘”.
这个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学生不熟悉,中学物理教师也不熟悉.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情境.
如第24题,原题见本文上.
面对全新的情境,面对情境中的新知识,学生要展开自己的想象,要在新情境中建立与之对应的物理模型,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将新知识合理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要将物体所做的复杂运动分解为几个简单运动,要将运动过程进行形象的描述,要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要进行一定数量的数学运算.此题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否则一见新情境,一见新名词,一见新知识,心里就发慌,则无法发挥学习水平,挖掘潜能则是一句空话了.
对于高考这项承担选拔功能的目的,这个题目要有一定难度,此题应该“翘”!
对于24题这种全新的情境,会使教师意识到,平时的教学、平时的复习,不能猜、押高考题,不能死记二级结论、三级结论,不能过多关注解题技巧,不能雕虫小技.
平时教学,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对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纵观上述,笔者认为,2012年高考北京物理试卷,是一份稳定、优化的试卷,是初步形成首都特色的试卷,试卷符合北京市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等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下面仍将以学习和欣赏的目光,对本试卷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和希望,仅供参考.
在读完和做完此份试卷后,除上述的基本认识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直接感觉,即试题在叙述上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例如,选择题第2题中的A选项:“速度变慢,波长变短”.其中 “速度变慢” 这个选项科学性没有问题,学生作答也没有问题,但是这种叙述欠妥当,因为速度用来描写运动快慢的.运动有快、有慢,速度则有大有小.不能说速度变慢,一个物理量变慢,没有道理.也如温度的概念,温度是描写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有冷有热,温度有高有低,因此不能说温度变热.
物理学所建立的概念是科学的,它高度抽象,高度概括,高度自恰,高度简捷.让我们共同敬仰物理概念.
例如,20题中的“已知比例系数k仅与元电荷e的2倍和普朗克常量h有关.”其中的2倍,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加上,因为加上2倍之后读起来拗口不说,也让学生费解.另外这个“仅”字包括e和h就已经有超出其含义了.不要2倍不仅无妨解决问题,而且也好理解题目.
例如,24题A,B质点离开电场后,它们所处的环境题目没明确,尽管说了不计重力,但是质点所处环境仍然是重要的,比如,若是在空气中这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就不好建立了.若题目加上“A,B质点处于一个封闭的真空环境中”,这样,一点也不会耽误优秀学生的时间了.
以上提出关于叙述上的问题,都是瑕不掩瑜!
记得2010年的物理试卷的实验题,一共设计了15个填空,显得过于细、碎了.2011年、2012年进行了调整,使实验题目的问题设计合理,有层次,有梯度,设问数量恰当.实验试题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从今年的实验题目看,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设计.
实验题21题,部分叙述如下.
【例7】(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21题)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x.实验所用器材为:电池组(电动势3 V,内阻约1 Ω),电流表(内阻约0.1 Ω),电压表(内阻约3 KΩ),滑动变阻器(0~20 Ω,额定电流2 A),开关,导线若干.某小组同学利用以上器材正确连接好电路,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数据如下表1.
表1 实验数据
问题:关于电流表读数问题
目前中学实验室使用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大多为教育部统一配置的2.5级表.
2.5级表的定义,即读数的最大误差为满量程的2.5% .这样看来,使用量程为0.6 A的电流表,其最大误差为0.015 A.即误差出现在百分之一位上.按照读到误差位的原则,读到百分之一位即可.所以试题表格中给出的电流实验数据最后一位的“0”均应去掉.
去掉最后一位“0”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上面所谈的,电流读到千分之一位上没有意义,二是在日常教学中如果采用如上的读数方法会增加负担,如增加教师说明正确读数时的负担;教师示范读数时的负担;教师示范书写实验数据的负担.
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高考物理试卷已连续三年体现稳定、优化和特色的课改理念,并初步形成首都物理试卷的特色,为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摒弃题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使北京市中学物理教学与考试实现了教考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信在北京市教委、北京考试院的领导之下,有广大一线教师大力支持和配合,有命题组全体教师的精诚合作,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的高考物理试卷一定能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