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冰 徐晓梅
(云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随着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优劣.20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强调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等方面培养学生,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中实施教学的思路逐渐渗透到中考物理试题中来,全国各地一年一度的中考试题的命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及热门话题[2].
本文通过对2011年全国各地(北京、广州、沈阳、呼和浩特、南昌、黄岗、西宁、成都等)中考物理试题命制的抽样研究,考察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过程、情感、生活在中考物理试题命制中的展现与诠释.
如果有人要求用最简单的语句来总结新课标在中考物理试题命制的趋势和特点,那么答案是“重过程”、“重情感”、“重生活”.重过程即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重情感即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重生活即重视试题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新课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体现在: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描述能力、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物理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不同渠道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概括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例1】(2011年西宁市中考第25题)如图1所示,为了探究压强可能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小刚找到了下面器材:规格相同的两块海绵、三本字典.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图1(a)海绵平放在桌面上;图1(b)海上平放一本字典;图1(c)海绵上叠放两本字典;图1(d)海棉上立放一本字典;图1(e)一本字典平放在桌面上.
图1
(1)通过实验图1(a)和图1(b),可以得出:力能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小刚是根据____________的现象来比较压强的.
(2)通过实验图1(b)和图1(c),可以得出:在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越大,压强越大.
(3)通过观察图______、图______后得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4)设图1(b)中字典对海绵的压强是Pb,图1(e)中字典对桌面的压强是Pe,比较Pb______Pe.
【例2】(2011年广州市中考第25题)用细线拴住一端粗、一端细的实心胡萝卜并悬挂起来,静止后胡萝卜的轴线水平,如图2所示;在拴线处沿竖直方向将胡萝卜切成A,B两段.A,B哪段重些呢?甲、乙、丙三个同学提出各自的猜想:
甲:A较重;
乙:B较重;
丙:A,B一样重.
Ⅰ.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判断A,B的轻重.
所用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Ⅱ.为进一步研究类似A,B轻重的问题,某同学在一根有等间距刻度的均匀杠杆两侧挂上每个质量都相等的钩码进行实验.杠杆静止于水平状态的三次实验情境如图3所示.
图3
(1)根据图3的实验,可以判断______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填“甲”、“乙”或“丙”).
(2)根据图3的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只要满足“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
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平衡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
1)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2)用图4所示的装置,怎样通过实验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
图4
【例3】(2011年江西省中考第24题)刻度尺是我们常用的学习工具,它不仅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辅助作图,还能用来完成一些物理小实验,请你参照示例利用刻度尺设计两个小实验,分别用来说明电学和声学的相关知识.
实验的方法实验的现象能说明的物理知识示例将刻度尺抛出刻度尺落向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电学声学
讨论:例1通过再现压强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考察考生对物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后又通过对该实验的过程及其所得结论中重要知识点的提问,来考察考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物理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2是对“杠杆平衡条件”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首先以猜想哪段胡萝卜重为题,将考生很好地带入问题的情境中,趣味性较强,既唤起了考生的物理兴趣,又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科学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后又给出杠杆平衡条件,让考生根据已学知识,判断给出的条件是否正确并要求通过实验来说明,这对考生的表达能力及评估反馈信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很好地诠释了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例3要求考生利用刻度尺作为辅助工具设计实验来说明电学和声学的相关知识.该题答案不唯一,主要考查考生对电学和声学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并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到解决其他同类问题中去,即考查考生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同时又兼顾了考查考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命题要求.
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体现在:要求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3].中考物理试题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是隐性的, 主要从物理问题的情景和过程中体现.
【例4】(2011年昆明市中考第3题)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春城之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与滇池息息相关,所以保护滇池,人人有责.滇池对昆明气候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因为
A.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
B.水具有较大的密度
C.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D.水具有较高的温度
【例5】(2011年成都市中考第21题)如图5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
【例6】(2011年沈阳市中考第25题)炎热的夏天来啦!小明家买了一台电风扇.站在电风扇旁,小明觉触凉爽.于是他大胆猜想:是电风扇降低了室内温度.
为了验证猜想,他关闭了门窗,选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1)温度计放置: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度计读取:闭合电风扇开关,稍候读取温度计示数.
[分析论证]
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表明吹电风扇不能降低室内温度.
下列步骤中有来完成的部分,请将其补充完整.
这一现象引发了小明的思考,为什么室温没有降低,而吹电风扇却觉得凉爽呢?小明联想到液体蒸发的知识.人体是通过汗液蒸发来调节体温的,人在吹电风扇时,汗液比平时蒸发得更快,所以感到凉爽.
为了证明吹电风扇能加快蒸发吸热的速度,小明又进行了实验,他只增加一种物质,并且首先补充了一个步骤,然后重复前面实验的操作.请你将下表的内容补充完整.
[增加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论证]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说明吹电风扇能加快蒸发吸热的速度.
讨论:例4、例5和例6均通过物理问题的真实情景的再现,考查了考生对周围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关注、关心和探索求知欲,以及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真切体会、切实体验和感受物理的有用和有趣.在中考物理试题的命制中隐性的考察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4].
【例7】(2011年北京市中考第14题)小阳打排球,排球离开手后向上运动到一定高度又落回地面.不计空气阻力,关于排球离开手后的运动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排球在上升过程中,小阳对排球做功
B.排球在下落过程中,排球的重力势能变小
C.排球在上升过程中,排球受到的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D.排球在下落过程中,排球所受的重力做功越来越快
【例8】(2011年黄冈市中考第24题)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它在加压下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又在皮肤上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热力学能________,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
讨论:以上例题所涉及的都是学生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情景,学生有亲近感,而物理情景所提及的问题却是学生较为陌生的.这种亲近—陌生的强烈反差,发人深省,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5].例7和例8均为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中考物理试题的实例.由例7是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一常见的打排球场景来考察排球的做功和受力的情况,侧重“从生活走向物理”.而例8借考查物态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医学上的“冷疗法”的相关知识,侧重“从物理走向社会”.
遵循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通过研究中考物理试题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所要求的过程、情感、生活方面试题命制的特点,便于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同时考虑到,就中考物理试题命制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诠释来看,仍然可以在学生创新能力、题型间的综合、学科间的综合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因此,对中考物理试题在贯彻落实新课标方面的新趋势、新特点的分析与思考远远不止于此,深入认识新课标对中考物理试题命制的影响,有利于教师教学思想的完善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张艳香.新课程下物理中考试题的特点.物理教学,2011, 33(9):34
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百度文库
4 王艳艳,段林艳.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标解读.百度文库
5 沈辉.近景中考题的启迪功能.物理教学,2011, 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