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建伟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指继发于高血压(HT)的原发于脑实质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为(50~80)/10万人[1];及时有效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减轻脑组织损伤是治疗的关键。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对51例HICH患者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33~72岁,均有明显高血压病史,病史1~16年。均在发病3h内入院,手术均在发病1~48 h进行。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
1.2 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均急诊行颅脑CT检查,其中基底节出血32例,丘脑出血3例,脑叶出血9例,血肿破入脑室7例。本组患者出血量30~130 ml。
1.3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血肿的部位及出血量综合判断。27例患者血肿部位较深,血肿量30~60 ml,且无瞳孔大小变化,采用主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置管尿激酶溶解术;8例患者皮层下出血,则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9例病情较重,出血量>60 ml,则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7例破入脑室者则行脑室外引流术,配合尿激酶冲洗、夹闭、引流。
本组51例,存活48例,27例主体定向血肿穿刺病例痊愈18例,致残7例,死亡2例,8例小骨窗血肿清除均痊愈;9例大骨瓣血肿清除,痊愈4例,致残4例,死亡1例,7例脑室外引流痊愈4例,致残3例。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治疗手段及检查方法的不断改善,HICH患者能得到手术治疗机会逐步增多,不仅手术适应证范围增大,手术救治成功率随之增高,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作者通过51例患者的救治,体会到:只有严格掌握手术适证、很好地选择手术方式、把握手术时机和做好术后处理才是治疗HICH成功的关键。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有关HICH的手术指征,各家掌握差别比较大,笔者根据处理本组病例的体会总结如下:对于出血部位较浅,以及大脑部位出血量>30 mL,小脑部位出血量 >10 mL,血压控制在180/100 mm Hg以下,血肿破入脑室并形成铸形的,以及脑水肿严重出现脑疝的患者,均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的选择,作者体会: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在发病6 h内超早期或者1~3 d内早期清除血肿,减轻压迫,使继发脑水肿、脑缺氧大大减轻,使处于半暗区带的神经细胞能够恢复,有效保护残存的神经功能,才能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早期需手术者,说明出血量大,急需清除血肿减压,此类患者如不及早清除血肿减压几乎无生存机会,所以从挽救生命的角度出发,应积极手术治疗。另外根据脑出血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也应在继发损害发生前采取措施,阻断出血所造成的恶性循环,这也是早期手术的依据。
选择良好的手术方式,根据患者来院时的临床表现、血肿的部位及出血量综合判断,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意识障碍轻、血肿量30~60 ml、无脑疝者,对血肿部位深、年老体弱者适宜采用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置管尿激酶溶解术。对于皮层下出血宜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脑深部出血、出血量较大、脑水肿严重、有脑疝形成者,适用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应争取彻底清除血肿,以求最大限度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但对少数大血管附近与出血部位粘连紧密的凝血块应予保留,以免造成大出血。对活动性出血以电凝烧灼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对于脑室内出血和血肿破入脑室者,宜用脑室外引流,可以减轻脑血管痉挛程度,并避免脑室系统阻塞而引起脑积水的发生,也常规应用尿激酶溶解血块,做好术后处理尽早行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良好的气道,防止呼吸功能不全和衰竭;严格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稳定,是防止术后再出血的关键;早期进行脑血管痉挛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预防和早期处理消化道、肺部、泌尿系、心脏等并发症;术后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复查头颅CT。
总之,外科手术治疗HICH,具有迅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损伤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把握好手术时机,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能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