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为我国种业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2012-01-23 16:28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种业种子企业

■本刊编辑部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后,全国上下积极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的部署和措施,种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但要改变原有的种业发展体系,打造中国种业“航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在种业一周年之际,一些专家就我国种业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组副局长陈良彪指出,推动种业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进一步按照《意见》要求,下决心尽快解决好三大问题:一要尽快提高品种审定标准,抓好品种升级换代,彻底解决品种数量太多、科技含量太低的问题。可考虑大幅提高新品种的对照标准,按照技术显著进步、产量显著提高、品质显著改善的“硬杠杠”,严格控制品种审定数量。也可考虑借鉴美国的管理经验,在严格质量安全评估的前提下,试点推行新品种注册登记制度;二要尽快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种业整合并购,彻底解决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太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太少的问题。必须继续在提高企业注册资本金、建立和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两个方面下功夫,促使一批研发实力雄厚、营销网络健全的大型种业企业逐渐成长为行业龙头,迫使一批规模小、实力弱、服务差的种业企业在竞争中逐渐退出市场;三要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条件和能力建设,尽快改变一些行政支出靠经营收入补给的状况,彻底打破种子生产经营的地区封锁。进一步健全“科研→育种→生产→分销→零售→服务”的种子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新品种产权确认制度和产权收益分享机制,可考虑在保证科研人员基本待遇基础上,适当采取“后奖励”等办法,按品种推广面积给予奖励和补偿研发经费。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指出,种子行业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适应新形势,推动产业大发展。他认为:一要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明确种子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二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强化种子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三要适应种业市场竞争的新挑战,提升种子企业的综合实力。坚持走种业商业化育种道路,借鉴国际种业企业发展的经验,加快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四要适应农业科技体制的新变化,建立种子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要大力推进种子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推进企业种子研发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紧紧抓住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机遇,寻找科研机构与种子企业的结合点,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积极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对种业发展提出五条建议:第一,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国家级的作物改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应该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为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创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同时还要针对种业发展的需求为育种单位和企业培养实用型的优秀人才;第二,大学、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引进高端人才,在种业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争取跻身国际一流学科的前列;第三,大学、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先进的种子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和先进的育种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向企业输送人才、技术、种质资源,尽快使种子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种子企业早日成为种业的创新主体;第四,为了防止跨国公司进入带来的冲击,大学、科研院所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资源和研究平台的优势,不断推出创新育种成果,填充需求日益增长的种子市场,以保持和壮大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实力;第五,我国种子企业的成长还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级阶段,在经营理念、产业规模、营销策略、资金投入、资源占有、研发水平和人才素质等各方面距离现代种业的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为创新的主体、市场占有的主体,可能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并且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国人所期待的目标。

猜你喜欢
种业种子企业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