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2 天昌国际烟草有限公司,河南许昌 461000)
2012-06-23
武广鹏(1973—),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烟草生产和检验,Email:tctwgp@sohu.com。
许昌传统香气烤烟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武广鹏1,2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2 天昌国际烟草有限公司,河南许昌 461000)
以传统优质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烟草农业,着重从传统优质品种筛选、土壤改良、合理轮作倒茬和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为主导的栽培技术等方面着手,综述许昌传统香气烤烟栽培技术。
烤烟;传统香气;生产技术;许昌
许昌烟叶是典型的优质浓香型烤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国内烤烟型卷烟配方中用量曾到50%。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影响,许昌生产的烟叶香气特点不突出;化学成分欠协调,如烟碱含量偏高、氯含量上升、钾含量降低;大田烟叶不耐熟,不耐烤;病害加重;上部叶问题更突出,烟碱含量更高,叶片僵硬,外观差,杂气重;农民投入增加,收入减少,种植面积连年下降;卷烟工业用量大幅度减少。针对许昌地区烟叶种植面积大幅萎缩,浓香型风格淡化,烤烟香气质变差、香气量欠缺等问题,烟叶生产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传统优质烤烟品种及配套栽培措施为基础,与现代烟草农业相结合,摸清根系发育规律,采用传统优质品种筛选、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降低病害农药防治率、合理轮作等措施,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土壤污染率,改善土壤生理活性,提高通气性和持水性,培肥土壤肥力,形成一套具有许昌传统香气“环保型”烤烟的综合生产技术。
1.1 市场资源流失
许昌地区是我国烤烟种植的发源地之一,其烟叶质量以色泽鲜亮、油份充足、香味浓郁、配伍性强而闻名中外,被誉为浓香型烟叶的典型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国卷烟配方中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国内烤烟型卷烟配方中曾经用到50%[1~6]。自1913年英美烟草公司在许昌试种烤烟成功后,烤烟生产一直是许昌地区优势的传统产业,无论是种烟面积、收购量还是生产水平,许昌烟区都曾居全国领先水平,被誉为“烟叶王国”。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原因的影响[7~9],许昌烟区的烟叶种植面积大幅萎缩,浓香型风格淡化,浓香型烟叶已经走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十字路口。河南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研究员杨树申[10]指出,许昌烟区目前烟叶生产萎缩存在必然的退缩和不合理的滑坡两种情况,在自然环境具备生产优质烟叶的客观条件,且当地经济发展仍需要烟叶的情况下,由于政策、投入、科技、管理等人为原因造成的滑坡现象属不合理的滑坡现象。长期以来,外省对河南烟叶的需求量为200万担左右。在河南烟叶出现下滑、产量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河南省烟草局要求首先确保本省工业的需求,暂不执行与外省企业签订的烟叶购销合同。时间一长,省外许多大厂被迫改变卷烟配方,将河南烟叶从配方中去除,河南烟叶省外市场基本萎缩。与此同时,河南本省烤烟企业的效益欠佳,拖欠烟叶货款的情况屡有发生,甚至有的工业企业直接将自己的卷烟产品作为烟叶货款抵押给商业。失去了省外市场,本省又拿不回钱来,烟叶生产所必需的物资、农药、化肥等投入不足,烟叶质量下降在所难免,导致很多烟草公司无力发展烟叶生产,更加剧了市场资源的流失,河南烟叶生产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1.2 种烟土壤超负套种
为了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20世纪90年代末期,“麦烟套种”一度被作为农业高产高效的典型在许昌地区推广开来,“麦烟套”占到了整个烟叶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11]。后来,不仅是“麦烟套”,还有“烟薯套”,甚至出现了小麦、烟叶和红薯三样连套[12~13]。 长期种植烟叶,再加上“麦烟套”,许昌老烟区本已疲惫不堪的土壤更是不堪重负,病害发生越来越频繁,同时土壤环境弱化了烟叶浓香型的特征。“麦烟套”生产出来的烟叶不仅整体质量水平低劣,烟叶中的氯含量严重超标,个别烟区的烟叶样品的氯含量已经超过1%的临界值,严重影响烟叶燃烧性和可用性,成为提高烟叶内在质量的“头号大敌”。例如,2002年上海卷烟厂在许昌区某县预订了6.5万担烟叶,但由于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部分烟叶氯含量过高,只接收了3.5万担。
杨铁钊[14~16]从农业生态的角度将连作、套种和掠夺性经营并列为许昌烟区烟叶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大障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烟区发展到以麦烟套种为主之日,就是该烟区毁灭之时。”
1.3 投入不够
烟叶是一项投入和产出成正比的产业。黄元炯[17]指出,1 hm2烟田需要投入4 500元才能保证烟叶发展,3 750元仅能维持生产,3 000元以下则必然导致生产下滑。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许昌烟区的不少县公司就有上千名员工,每年仅工资等基本费用就不堪重负,常常入不敷出,又何谈对烟叶的投入。据了解,许多地方每公顷烟田仅有750~900元的投入,基本上处于半放任自流的状态。
由于近几年用于烟叶科研的经费严重不足,许昌烟区的科研工作几乎陷于停滞。如今许昌烟区的许多地方,种了十几年的NC89仍是主栽品种[18~21],品种老化严重,无法满足工业的需求。科研力量的严重不足,使得许昌地区烟叶的发展明显缺乏后劲。
烟农是烟叶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种植热情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不可轻视。随着国家烟叶价格的调整,烟粮比价达到了1∶9,虽然较原来的1∶5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当前的烟叶收购在价格上对于烟农还是有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很难通过让农民增收来吸引他们种烟,这也是许昌地区烟叶质量和种植面积逐渐下滑的原因。
由于以上烟叶政策原因及农艺措施方面的原因,造成许昌地区烤烟种植面积连年萎缩,传统香气特点不突出,烟叶浓香型的特色逐步淡化,“烟叶王国”的光环也渐渐隐去。
植烟土壤是烟草赖以生长的基础,是决定烟草质量的最基本因素[22~25]。美国、巴西、津巴布韦等国非常重视植烟土壤的保护[26~27],利用耕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降低复种指数,采用种植牧草、轮作、休耕等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用养结合,为烟草生长提供了优越的土壤条件,所产烟叶大部分颜色桔黄,成熟度好,结构疏松,油份多,色度强,香气质好,香气量足,杂气少,刺激性小。
国内虽然人均耕地少,难以采用轮作和休耕等方式改良土壤,但通过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改良土壤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福建三明市采用稻草还田在当年取得明显效果。国内也采取其它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李广才、李富欣[28]等通过盆栽试验不同种类腐殖酸与化肥配合情况下烟叶土壤营养状况、烤烟生长状况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肥料补充土壤腐殖质中的有机酸类,促进了烟株对矿质营养的平衡吸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改善,有利于根系发育和延长根系活力,也有利于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和叶片香气量的增加。
烟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于1978年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9],但由于其明显的缺陷,烟农在烟叶栽培时更倾向使用秸秆覆盖技术。郑宪滨[30]等在许昌叶县实施试验,发现每公顷覆盖3 000~9 000 kg小麦秸秆,可使土壤容重降低0.027~0.075 g/cm3,pH值降低0.18~0.44,随着覆盖量的增加,降低的幅度增大;地膜揭膜后以6 000 kg/hm2小麦秸秆覆盖烟田,对改善土壤性状和烟叶品质较为适宜。史宏志[31]等在许昌洛宁烟区,采用4 500 kg/hm2秸秆覆盖,促进了烟叶生长及产量和产值的提高,提高了单叶重,上等烟比例较高。总的来说,秸秆覆盖对烟叶有明显的增产和增质作用。
罗贞宝[32]等分别在襄城县、漯河阳县、叶县、罗山县、卢氏县,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绿肥的分解矿化规律、绿肥翻压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及绿肥翻压对烤烟烟叶品质的影响。禾本科绿肥的翻压量在4 500~40 000 kg/hm2左右,油菜绿肥的翻压量在6 600~23 000 kg/hm2左右。从田间表现看,翻压绿肥对烟株生长及烟叶品质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绿肥翻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分解腐熟,采用田间埋设尼龙滤布肥料包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绿肥翻压后的分解矿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翻压5~6周左右,绿肥的有机碳、氮的分解基本稳定,绿肥翻压40 d左右后进行烟苗移栽,可防止未分解的绿肥造成烧苗。由绿肥的分解矿化曲线可知,绿肥C/N比值小,分解较快,绿肥C/N比值大,绿肥分解较慢。另外,翻压后绿肥的分解也受土壤墒情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栽培措施也是决定烟叶产质量的重要因素[33,34],国内外对烤烟的栽培技术措施开展过大量研究[35~40]。20世纪60年代,我国轻工业部曾组织科技人员在河南省襄城县开展优质烤烟生产技术研究,对种植制度、轮作年限、施肥、中耕培土及烘烤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山岗丘陵区烟叶质量好于平原,如襄城县“里川”烟;强调锄二遍烟,深锄高培土,促进根系发育;5年以上轮作制等,总结出了著名的“乔庄经验”,被轻工业部评定为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典型并向全国烟区推广。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烟叶原料不足,出现了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倾向,致使我国烟叶质量下降。为迅速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探索开发优质烟的生产途径,1986~1988年在河南和贵州开展了中美合作改进中国烟叶质量试验研究项目,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更新了优质烤烟的质量概念,基本找到了解决“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成熟不够、烘烤不当”的技术途径,明确了施肥与营养发育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采收成熟度和烘烤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郑州烟草研究院2002~2003年在河南襄城县乔庄进行不同栽培方式试验[41],选择在多年没有种烟的生荒地进行,生产的烟叶经评吸认为具有浓香型特点,平栽经过中耕培土的烟叶钾含量明显增加,烟叶品质明显改善。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作为世界上最先发现并确定的病毒,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由其引起的烟草花叶病在世界各烟区普遍发生。以我国为例,在我国南北烟区均有发生,尤其南方烟区受害较重, 田间株发病率一般5%~20%,个别田块可高达90%~100%,早期发病的损失可达50%~70%,甚至失收。传统栽培中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主要采取拒绝与铲除毒源,选用免疫或抗病品种,培育和选用无毒种苗,组织培养脱毒种苗,控制病毒介体,辅以栽培保护与治疗等方法[42~45],但由于受耕作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病毒病的危害,而只能起预防作用。基因工程为防病育种提供了捷径[46~47],但由于转基因植物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实际生产上还没有获得一致认可;化学防治效果快捷,但毒副作用大、残留较多且易产生耐药性。要从根本上解决烟草病毒病的问题,必须结合当地的病害发生情况,利用农业、物理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如种植抗病品种、减少田间毒源植物、控制病毒传播介体、防止人为接触传染等,从育苗开始重视各项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力争做到经济、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病毒病, 确保烟草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益。
[1] 左天觉,朱尊权等译.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83.
[2] 许昌烟草志编委会.许昌烟草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 何泽华.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保障优质烟叶资源开创烟叶工作新局面[R].北京:国家烟草专卖局,2008
[4] 河南省许昌烟草试验场编.许昌烤烟栽培[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3.
[5] 景延秋,张红立.河南烟区不同烤烟品种化学成分差异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10,(11):1214-1218.
[6] 訾天镇,月 清.烟草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7] 许自成,冉法芬.许昌烟区气候变化趋势和不同移栽期下气候适生性的综合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2):22.
[8] 黄光荣,赵 致.烤烟与不同作物轮作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7,(6):15.
[9] 陈毅力.山东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烟草科学,2005,(3):9-11.
[10]杨树申.关于豫中烟叶生产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 .河南烟草,2002,(4):7-10.
[11]张汉球.麦烟套种综合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57.
[12]黄光荣.不同轮作方式对烤烟病虫害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5):14.
[13]王成才,李现道.旱区烤烟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效果初报[J].中国烟草科学,2004,(3):41-45.
[14]杨铁钊,陈荣平.我国烟草品种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烟草学报,2007,(6):13.
[15]杨铁钊.中原烟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大障碍——连作、套种、掠夺性经营[J].2002,(4): 11-12.
[16]杨铁钊.烟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7]黄元炯.河南烟叶生产稳定性调查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5,(6):11.
[18]卢秀萍.中国烟草品种现状及育种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增刊):278
[19]朱尊权.从卷烟发展史看“中式卷烟”[J].烟草科技,2004,(4):4-7.
[20]尹启生.2002年度全国烟叶质量评价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3, 9(增刊):597.
[21]张延军.豫中、豫南烟区烤烟品质综合评价[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1):21
[22]侯光炯.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3]郝 葳,田孝华.优质烟区土壤物理性状分析与研究[J].烟草科技,1996,(5):34-35.
[24]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5]李忡林,周秀如,凌云霄,等.论我国优质烤烟基地的土壤环境[J].中国烟草,1987,(4):34.
[26]Rah man MT, Kawamura K, Koyama H, et al. Varietal different in the growth of rice plants in response to aluminum and silicon[J]. Soil Sci. Plant Nut, 1998, 44:423-431.
[27]Collins WK, Hawks SNJ.Principles of flue-cured tobacco production[M].North Carolina: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1994.23-98.
[28]李广才,李富欣.饼肥和腐殖酸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烤烟生长影响[J].烟草科技,1999,(3):26-27
[29]张晓海,尚志强,童荣崑.烤烟地膜覆盖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46.
[30]郑宪滨.秸秆覆盖对烟田土壤性状和烟叶质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47-50.
[31]刘国顺,史宏志.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6):25.
[32]罗贞宝.绿肥翻压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2006,(1):22.
[33]代晓燕.基因工程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78-83.
[34]刘国顺.烟草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5]王恩沛.优质烤烟栽培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6]胡国松,杨林波,章新军,等.海拔高度、品种和某些栽培措施对烤烟香吃味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0,(3):9-13.
[37]李天飞,卢江平.初论云南“名、优、特”烟叶生产技术及发展思路[A]//见: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农业研究所论文集[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38]李良勇,邹喜明,黄松青,等.不同栽培条件对烤烟农艺、经济性状及烟碱含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3):1-5
[39]史宏志,陈 炳,刘国顺,等.不同覆盖措施的保水效果及对烟叶产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47-50
[40]周冀衡.有机肥对烤烟生长及烟叶品质影响的研究动态[J].作物研究,2009,(5):233
[41]安德荣.植物病毒化学防治的研究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J].生命科学,1994,6(2):15-18.
[42]吴艳兵,颜振敏,谢荔岩,等.天然抗烟草花叶病毒大分子物质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7):1096-1101.
[43]Ouyang MA,Wein YS,Zhang ZK,et al.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obacco Mosaic Virus(TMV)replication of pinoresinol and syringaresinol lignans and their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 of Rhus javanica var. roxburghiana[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7,55(16):6460-6465.
[44]Kassanis B,Kleczkowski A. The isol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a virus-inhibiting protein from Phytolacca esculents[J].Journal of General Mi crobiology,1948,2:143-153.
[45]车海彦,吴云锋,杨 英,等.植物源病毒抑制剂WCT-Ⅱ控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作用机理初探[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4):45-49.
[46]Tarczynski MC , Jensen RG, Botunet HJ.Stress protection of transgenic tobacco by production of the osmolte mannitol[J].Science,1993,259:508-511.
[47]丁永乐,许自成,杨铁钊,等.转基因抗虫烟草的烟叶品质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1,20(1):81-84.
S572
A
1001-5280(2012)07-0155-04
10.3969/j.issn.1001-5280.2012.07.45
责任编辑:黄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