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保根,朱海燕,张新霞,谢春光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运用络病理论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郭保根1,朱海燕1,张新霞2,谢春光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具有减轻症状、延缓并发症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诸多优势。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疗法;络病/中医药疗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多神经病变、单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等,以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临床上常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疼痛,后期甚至出现肌萎缩及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病毒、饮食、增龄等因素有关。糖尿病时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血管损伤,从而导致神经病变,其中以周围神经最为常见。其发病与多元醇代谢旁路增强、神经营养小血管动脉硬化等有关。现代医学在严格控制血糖、消除引起DPN的各种因素同时,采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氧化等治疗,但临床效果不甚满意,且副作用大。中医药治疗本病能减轻症状,部分患者能获得临床治愈的良好疗效。
中医学虽无DPN的名称,但对于DPN的临床表现,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论述。《灵枢·五变第四十六》有“血脉不行……故为消瘅”的论述。宋代《卫生家宝》载有肾消,“腰脚细瘦,遗沥散尽,手足久如竹形,其疾已牢矣”。李东垣《兰室秘藏》记载消渴病人有“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疼,四肢痿弱,前阴如冰”的表现。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云:“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疼。”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曰:“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日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普济方》曰:“肾消口干,眼涩阴痿,手足烦疼。”清代《王旭高医案》曰:“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冷如冰。”后世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中医学“痹证”“痿证”“脉痹”“血痹”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DPN的发生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两伤,络脉空虚,肢窍失养,或因嗜食肥甘,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日久聚湿生痰,痰瘀互结,阻滞脉络,发生络病。络病理论源于《灵枢·脉度第十七》,其有“经脉有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出者为孙”之论述。清代叶天士又有“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痛入络”“久病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等论述,进一步完善了络病理论。叶氏把病程长短作为络病的重要诊断依据,糖尿病病程漫长,缠绵难愈,“久病入络”必然也是其重要的病理转机[1-2]。刘月红等[3]根据 DNP 发病及临床表现具有“久、瘀、顽、杂”的特点,且其所表现的四肢末端麻木、疼痛是典型的络病表现,认为应将DNP归属“络病”范畴。
阴虚燥热为其基本病机,痰瘀阻络为发病关键,瘀血贯穿病变始终,故本病的治疗应以“络以通为主”为总的治疗原则,重视虫类、藤类、辛味通络药的应用,辨病辨证相结合,适当应用益气、养阴、化痰等药。本病的证型可分为以下几型:①气阴两虚,血瘀阻络。症见手足麻木,灼热疼痛,神疲体倦,口干欲饮,大便不畅,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临床常加用白芷、细辛、路路通等。②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症见手足麻木或痛,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胁肋疼痛,头晕目眩,虚烦不眠,舌淡红,苔薄少,脉细或数。治以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临床常加用桃仁、红花、鸡血藤等。③痰瘀互结,痹阻脉络。症见手足麻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夜间疼痛加重,胫前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方用桃红四物汤和二陈汤加减。临床常加用乳香、没药、丹参、水蛭等。
患者,男,68岁,2011年4月8日初诊。主诉:口干、消瘦11 a,双足冷痛、左手麻木1 a。现病史:患者11 a前出现口干,形体消瘦,就诊于成都市某医院,测空腹血糖升高(具体值不详),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坚持服用格列齐特片,监测血糖基本达标。近1 a出现双足发冷,足底刺痛,左手麻木,服用瑞格列奈片(诺和龙)血糖控制良好,服用甲钴胺片、贝前列腺素钠片(凯那),体表静脉显露,但症状未见缓解。现症:倦怠乏力,皮肤干燥,腹胀便秘,形体消瘦,舌淡红偏暗,苔薄白,脉细。下肢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断:痹证,证属气阴亏虚、瘀血阻络。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处方:黄芪30 g,山药 20 g,太子参 15 g,熟地黄 15 g,桂枝 10 g,桃仁15 g,红花 15 g,当归尾 15 g,川芎 15 g,细辛 6 g,桑枝15 g,鸡血藤 20 g,路路通 15 g,茜草 15 g,白芷10 g,甘草6 g。水煎,每日1剂,分 3次,口服。服药7剂后,患者自觉倦怠乏力症状改善。治则同前,处方:黄芪 30 g,山药 20 g,桂枝 10 g,桃仁 15 g,红花15 g,当归尾15 g,牛膝15 g,姜黄 15 g,白芷 10 g,细辛 6 g,桑枝 15 g,鸡血藤 20 g,路路通 15 g,丹参20 g,甘草6 g。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患者坚持复诊,均以上方加减,1个月后足冷、足底针刺痛、左手麻木均减轻。嘱患者继服,2个月后足冷、刺痛、左手麻木感均消失。
按 本例中患者以肢体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体表静脉显露,形体消瘦,根本原因为消渴日久,气阴俱损,气虚血滞,阴亏营少,络脉瘀阻,肢体筋脉失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中黄芪、山药、太子参、熟地黄,益气养阴填精;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茜草、鸡血藤、路路通,活血通络;络脉痹阻,阳气不达四末,故加桂枝通达四肢阳气;桑枝利四肢关节,姜黄上行肩、臂、手指,细辛、白芷辛窜开滞,疏通关节。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疗效满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病程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DPN发病率高达60%~91%[4]。对于本病的诊断,中西医都比较明确,但西药治疗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即使血糖控制非常理想,这些并发症仍在出现,提示除高血糖机制外,尚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5]。中医从络病辨证论治DPN,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毕桂芝教授等[6]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络脉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和核心病机。针对DPN发生的中心环节,依据“络以通为用”的原则,确立活血通络为主,并根据病情辨证论治,使脉络通畅,肢体筋脉得以濡养。
[1]冯建华,焦素杰.糖尿病慢性并发证“毒损络脉”病机探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1):8 -10.
[2]孙新宇,许华.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性相关性探讨[J].河南中医,2010,30(5):21 -22.
[3]刘月红,施阳.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治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1):14 -15.
[4]Aszmann O,Tassler PL,Dellon AL.Chang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iabetic neuropathy:incidence of ulcer/amputation in the contralateral limb of patients with a unilateral nerve decompression procedure[J].Ann Plast Surg,2004,53(6):517 -522.
[5]Pham HT,Rich J,Veves A.Wound healing in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a review and commentary[J].Wounds,2000,12(1):79 -81.
[6]毕桂芝,仝小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81 -82.
R587.2
B
10.3969/j.issn.1001 -6910.2012.09.022
四川省科技厅课题(编号2009SZ0234)
2012-04-25;
2012-05-18
(编辑 李亚峰)
·综 述·